民國27年(1938)5月,江蘇省北部重鎮徐州被日軍攻陷以後,原駐蘇北的國軍第五十七軍奉調山東,僅剩下由地方團隊編成的第八十九軍,進入獨立游擊作戰狀態。由於日軍僅能控制鐵路沿線要點,運河以東各縣城,以及蘇北的廣大鄉村地區,則仍由國軍控制。民國29年(1940)3月以後,新四軍先後由安徽東部、長江以南進入蘇北。8、9月間,新四軍攻擊駐黃橋與姜堰的地方部隊。10月5日,國軍第八十九軍攻黃橋的新四軍,中埋伏兵敗,是為「黃橋戰役」。戰役後,第八十九軍於曹甸、興化一帶重新佈署、構築工事。12月2日,新四軍開始圍攻曹甸,第八十九軍堅守陣地,雙方損失均大,至16日新四軍始退出戰場,戰役結束,史稱「曹甸戰役」。「黃橋戰役」與「曹甸戰役」兩次衝突,埋下民國30年(1941)1月「新四軍事件」的導火線。
自民國27年(1938)5月,日軍攻陷徐州以後,江蘇北部的國軍即與後方聯絡斷絕,進入獨立游擊作戰狀態。原駐蘇北的國軍第五十七軍奉調山東,僅剩下由地方團隊編成的第八十九軍,負責整個地區的戰鬥任務,目的在策應主戰場,襲擊津浦鐵路南段沿線。當時,除交通線各縣城被日軍控制外,運河以東各縣城,以及蘇北方面,則仍由國軍控制。民國29年(1940)3月以後,新四軍陳毅、羅炳輝、張愛萍等部隊,先後由安徽東部、長江以南進入蘇北,導致駐蘇北地區的其他國軍與新四軍發生多次武裝衝突。
民國28年(1939)秋,新四軍陳毅所屬的一個支隊,由江南向蘇北移動,蘇北第二游擊區總指揮李明揚親共,新四軍得以滲透蘇北地區。民國29年(1940)夏,陳毅、羅炳輝率9個團進入江泰邊境,8、9月,向東攻擊駐黃橋的蘇保四旅與駐姜堰的蘇保六十九旅。10月1日,布防於海安與曲塘間的第八十九軍向黃橋應戰。5日,第八十九軍攻抵黃橋,李明揚等部未依計畫協同作戰,導致第八十九軍腹背受敵,軍長李守維、旅長翁達等陣亡,殘餘部隊退出黃橋,史稱「黃橋戰役」。
民國29年(1940)10月,第八十九軍於黃橋戰役失利後,研判新四軍會趁整休之際再度來襲,乃於曹甸、興化一帶重新佈署。黃橋戰役損失的第三十三師第一九三團、第一九七團等2個團,向曹甸集結整補;第一一七師第三四九旅第七零一團向興化集結。原駐曹旬的第三十三師第一九四團、第一九八團等2個團,於原地構築工事;第一一七師原駐興化的第七零二團,駐安豐的第三五零旅,亦於原地構築工事。整體佈署呈南北狹長狀,以王通河分為南北兩作戰區,南區由第一一七師師長指揮,北區由第八十九軍軍長兼任指揮官,指揮第三十三師及第三五零旅,各據點構築外壕、碉堡。
民國29年(1940)底,曹甸戰役的過程可概分為三期:第一期(12月2日至7日):2日,新四軍數千圍攻曹甸,另一股萬餘人攻涇河張橋;至六日,新四軍主力包圍曹旬,並攻曹旬左翼的安豐,未能攻下,駐軍彈藥損失亦大。第二期(12月7日至9日):新四軍持續包圍曹甸,改打外圍據點,小南溝等據點被佔。第三期(12月10日至16日):駐軍改以主力固守主據點,其餘兵力擔任機動,隨時支援策應作戰。10日,新四軍主力猛攻曹甸;15日,曹甸南北外圍碉堡被陷,駐軍退回重新佈署戰鬥;16日,共軍無力再戰退出戰場,駐軍也彈藥缺乏無力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