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助產士

  日治時期,總督府於1902年起在臺實施助產教育,讓女性有機會得到正式教育訓練,學習生產相關的科學知識與專業技術。這些助產士提著產包走入大街小巷、或是走入鄉間,到處幫女人平安生下孩子。戰後,助產士成了臺灣女性的專業工作之一,她們可以到府接生,也可以自己開設助產所,或是在醫院裡執業。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衛生局也開始辦理在臺醫事人員重新登記,規定需開業者,要向各縣市衛生院領取開業執照方能執業。當時的醫事人員分為醫師、乙種醫師、藥劑師、牙醫師、護士、助產士六類人員。

      早年臺灣婦女生產時不似現在前往大醫院或婦產科生產,當時是由產婆或助產士,前往家中進行接生動作。直到1970年代以後婦產科醫師逐漸取代助產士,在全民健保開辦後,由於未將助產業務納入健保補助,使得這個行業快速凋零,現已為數不多。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