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生消費

  隨著國民所得逐漸增加,以及生活上的各類需求,各種民生消費在1960年代以後逐漸蓬勃發展,不僅種類、樣式增加,且消費形式越來越普及,如家電、衛生清潔用品等。

大型商場的出現:中華商場

  中華商場位於臺北市中華路鐵道兩旁自北門至小南門的區域,原為民國38年(1949)間臺北市政府臨時安置大陸來臺難胞所搭建的違章棚屋。48年政府規劃拆除鐵道兩側的違章建築,在鐵道東側建築8棟三層樓商場,定名為「中華商場」,容納全部原承租住戶,鐵道西側則拆除違建後拓寬為道路。50年中華商場竣工,共八棟(分別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棟名),開始有音響電器、飲食、郵票、古董、服裝、百貨業等各類商家進駐,帶起西門町的繁華市容。

百貨業的發展

  根據經濟部統計,臺灣的民間消費從民國47年(1958)的430億元,至57年翻倍至860億元,民間食品以外的支出佔其總支出比例從49%提高至55%,可見國內消費品的市場在逐漸擴大。在臺北市西門町的商業發展下,陸續有第一百貨、建新百貨公司等百貨業者進駐,推出新奇的商業展或櫥窗陳列手法,吸引顧客入內消費。

衛生清潔用品

  以油脂加鹼皂化的肥皂,是戰後初期臺灣清潔用品的主力,隨著石化工業的發展,逐漸有以石油化學產品為基底製成的洗衣粉、「非肥皂」等新型態清潔用品的出現。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臺灣的清潔衛生用品的市場也在擴張,如早期臺灣人多以竹枝、樹葉、粗紙等解決如廁清潔問題,1950年代以後,臺灣的紙廠雖然有運用剩餘紙漿製造出觸感較佳的清潔用紙—衛生紙,但仍不普及,要到1970年代臺灣史谷脫公司大量製造、行銷後,衛生紙才逐漸走入臺灣人的生活中。

家電商品

  隨著科技的演進,各種家電也逐漸走入臺灣的生活中,如冰箱、收錄音機、電鍋、電視等。著名的大同電鍋,自民國49年(1960)由大同公司在臺生產、上市後,可說是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烹調用具,深刻改變了臺灣人的烹飪生活。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