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後臺灣在推動工業化的過程中,民生產業作為第一波被政府選擇扶植的對象,也是早期企業家創業時之標的,像是紡織、機械、食品、化工等。究其實,在於政府透過高關稅與禁止進口等保護政策支持企業家生產,且有國內市場作為商品供應的對象。
然而,當企業家開始生產較為高階的家電與交通工具,因缺乏技術而仰賴從國外引進技術進行生產。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國外的合作對象提供商標權的使用,促使在臺製造的商品能夠以國外的品牌進行銷售。
總的來說,臺灣的民生產業伴隨經濟的高度成長與技術的革新,能夠提供給大眾的商品種類逐漸增加,商品品質也隨著工業能力的提升而改良。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