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軍綏靖作戰

  

民國34年(1945)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與中共對於淪陷區的受降接收,隨即發生武裝衝突。至民國34年(1945)9至11月間,中共採取「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先後爆發山西東部的上黨戰役、河北的邯鄲戰役、綏遠的平綏戰役。10月10日的雙十協定,民國35年(1946)1月的政治協商會議,以及馬歇爾來華調處,開啟政治協商的管道。民國35年(1946)1月10日,國民政府發布停戰命令。但停戰命令僅限於關內,東北不在停戰範圍。民國35年(1946)上半年,國軍與共軍先後於四平街、營口、長春、哈爾濱爆發戰鬥。關內則自下半年起,政治協商陷於僵局,軍事衝突規模擴大。6月初,共軍圍攻濟南、青島。7月中旬,蘇北共軍發動攻勢,威脅南京、上海。8月上旬,圍攻大同,攻擊隴海鐵路沿線要點。自日本投降至民國36年(1947)初,國軍與共軍的衝突地點包括: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熱河、察哈爾等省份,以華北各省為主,華中的衝突則集中在江蘇省。至民國36年(1947)7月,因應戰爭的擴大,政府下令動員戡亂。自民國34年(1945)8月至民國36年(1947)7月,國軍戰史上稱之為「綏靖作戰」。

日本投降後之軍事衝突

  民國34年(1945)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民國35年(1946)1月13日停戰生效為止,前後約5個月的期間,政府與中共雖已有重慶會談的接觸,希望能有政治解決的途徑。但實際上,由於爭奪接收日本的投降區域,軍事衝突難以避免,政治協商與軍事行動同時分別進行。國民政府命令日軍只能向國軍投降,共軍也不甘示弱,賀龍向歸綏、包頭推進,劉伯誠佔領山西南部與河北南部,陳毅則控制山東與江蘇的部份地區。

停戰命令後之衝突-東北

  

  民國34年(1945)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軍主力部隊多位居西南,控制華北的共軍對於東北有地理上的優勢,急從山西、河北、山東等地進入東北。民國35年(1946)1月,國民政府頒布停戰命令;3月,國共再簽訂東北停戰協定,仍無法平息戰況。3月,蘇軍開始撤出東北,共軍搶占長春、哈爾濱等東北要城,國軍則在美軍的運輸協助下,將部隊運至東北,大規模衝突隨之爆發。國軍於4月初攻下長春,為打通與瀋陽間的南北交通,爆發四平街戰役,國軍獲勝追擊將至哈爾濱。

停戰命令後之衝突-山東

  

  山東之共軍為陳毅所屬的山東野戰軍,共約15萬人。民國35年(1946)1月13日,第一次停戰命令生效後,共軍攻陷明水、龍山;6月6日,頒布第二次停戰命令後,共軍於濟南外圍集結8萬人、青島外圍集結5萬人,發動猛烈攻勢。6月中旬,先後攻佔張店、周村、德州、即墨、膠縣、棗莊等地,濟南、青島更顯孤立。國軍為解濟南、青島之圍,先空運部隊增援兩地,再由濟南沿膠濟鐵路向東推進。

停戰命令後之衝突-江蘇

  

  江蘇省國軍綏靖作戰的指揮,主要由徐州綏靖公署負責。民國35年(1946)至民國36年(1947)初的作戰,概略可分為4個區域:一、蘇北的戰鬥包括:如皋、兩泰、海安等地之戰鬥;邵伯、高郵等地區之戰鬥;天長、旴眙等地區之戰鬥。二、徐州附近之戰鬥:雙溝、泗縣、宿遷等地之戰鬥;兩淮戰鬥、台棗支線戰鬥。三、徐州以西隴海鐵路附近及魯西之戰鬥。四、隴海鐵路東段南北地區戰鬥。因地域與交通線之故,主要戰事擴及江蘇與山東兩省。

停戰命令後之衝突-河北

  

  河北省共軍阻撓國軍接收東北,先後於榆關、平泉被國軍擊破,乃轉往河北、熱河、遼寧邊區,襲擊國軍、破壞北寧鐵路。民國35年(1946)秋,冀東、熱河、遼西之共軍約5萬人,有威脅北平、天津之勢。8月下旬,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指揮第十一戰區所屬部隊、東北保安司令部所屬部隊,對河北省東部發動掃蕩作戰。另外,國軍在接收平津之後,共軍數度攻擊石家庄以北的平漢鐵路沿線,國軍亦對此區域發動綏靖作戰。

停戰命令後之衝突-河南

  

  民國35年(1946)1月1日,設置鄭州綏靖公署,由劉峙擔任公署主任,以指揮戰區轄境之省縣行政機關,以行徵兵、徵糧等事宜。河南北部之共軍為太行軍區所屬部隊,民國35年(1946)9月下旬,鄭州綏靖公署為策應魯西、晉南之戰鬥,並取得煤源,27日攻佔濬縣、滑縣;10月12日,佔領待王鎮、焦作;10月14日,攻佔濟原;10月15日,攻佔溫縣與孟縣。戰鬥至10月24日結束,看似順利,然共軍並未堅守,國軍優勢兵力來襲,共軍隨即退出。

停戰命令後之衝突-晉陝

  

  民國35年(1946)6月6日第二次停戰命令宣布後,共軍約3萬人,於山西東南發動攻勢,攻陷聞喜、絳縣,同蒲、正太兩鐵路被截斷,國軍於當月下旬開始反擊。11月,共軍穿過同蒲鐵路,西渡汾河,晉西的戰鬥爆發。陝西方面,民國36年(1947)3月。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為制敵機先,以肅清黃河西岸共軍為目的,集中兵力攻擊延安。戰鬥於3月14日發起,19日攻陷延安。

空軍綏靖作戰

  

  民國34年(1945)8月,日本戰敗投降後,國民政府遏止中共搶占淪陷區的過程中,空軍扮演重要角色。空軍協助空運國軍到淪陷區接收,偵查共軍動向、轟炸共軍,空投物資給被包圍的國軍。空軍參與的主要戰役地點,包括:東北的承德、赤峰、安東、通化,華北的大同、集寧、張垣,以及江蘇省北部。共軍行動靈活飄忽,擅長以鄉村包圍城市,如河北省永年縣城被共軍包圍,空軍出動超過9百架次的飛機空投物資,為這段期間最大規模空投者。

海軍綏靖作戰

  

  從民國34年(1945)8月日本投降,至民國36年(1947)7月政府宣布動員戡亂,這一年多的期間,國共之間一邊和談、一邊衝突。由於國軍的海軍戰力較強,共軍幾無海軍可言,水面作戰狀況相對單純。此一階段,海軍作戰重點包括:支援陸軍作戰、監控內河航運、封鎖共軍控制區域之海岸、共軍動態偵搜等。尤其,阻斷共軍藉由海路移動,如共軍從華北要進入東北,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海路交通,即為控制重點之一;此外,海軍也切斷共軍控制區的經濟物資交通,希望能削弱共軍的後勤補給。

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新聞稿

  

  民國35年(1946)1月,國民政府發布停戰協定後,在華北多次爆發軍事衝突。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華北辦事處,針對中共破壞停戰協定的情形,發布新聞稿,一則使國內外媒體及社會大眾瞭解衝突實況,一則為國民黨在輿論宣傳上取得有利位置。新聞稿通常會載明衝突的地點與過程,以及國軍與共軍部隊大致的兵力。新聞稿發布頻繁,內容雖看似瑣碎,卻也反映出國共雙方難以執行停戰協定的真實情況。

中共的廣播宣傳

  

  報刊與廣播為戰爭的宣傳利器,國共雙方都會運用,並監控對方的宣傳內容。由國防部對中共電臺廣播所做的監聽紀錄來看,廣播內容包括:國共戰況報導與戰果宣揚、中共政策解說、對國民政府政策之批判、「解放區」動員與生產情形、國際新聞等。以民國35年(1946)3月13日的廣播為例,即有:一、新華社評論一週戰況;二、政府命令國防部長白崇禧前往鎮壓臺灣民變(即二二八事件);三、國軍後方的百姓動員工作情形。

國共軍事衝突統計

  

  民國35年(1946)1月13日,國民政府發布停戰命令之後,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仍不斷發生。以國軍統計來看,至當年10月底為止,主要的衝突地點包括:山東、山西、陝西、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熱河、察哈爾等省份,以華北各省為主,華中的衝突則集中在江蘇省。國共雙方常有不同計算方式的統計資料,有時是內部機密參考資料,有時則是希望在輿論與國際上取得宣傳優勢。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