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傳染病防治

  1945年,臺灣政權轉易,一開始政治、經濟皆不穩定,公共衛生之管制一度倒退,鼠疫、霍亂和天花接連爆發,整體疫情至1950年代後才逐漸趨緩。疫苗的注射對於撲滅台灣的傳染病,也起到關鍵的作用。1948年,開始出現白喉的「類毒素」,1954年時,臺灣省衛生處的血清疫苗製造研究所自行研發,混合破傷風、白喉和百日咳等混和三合一疫苗,1959年後達到全面施打之目標,使得這三種疾病幾乎根除。此外,像是小兒麻痺、日本腦炎等病,也都在1950-1960年代肆虐臺灣,兩者都因為有疫苗問世而使得病例逐漸減少。

       臺灣地區是全球B型肝炎高感染地區之一,15%~20%的國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估計約三百多萬人。1970年代,經由宋瑞樓、陳定信等人的努力,以實驗說服政府實施肝炎防治政策。1980年代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長時,科技顧問組負責人是李國鼎,宋瑞樓在會議中大聲疾呼:「肝炎是國病!」李國鼎遂於1982年將「肝炎防治」列為國家八大重點科技之一。1986年,全國的嬰兒都要注射B肝疫苗,臺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全面施打B肝疫苗的國家。但是新興傳染病不斷出現,1980年代初出現的登革熱、2003年的SARS和2019年底的新冠肺炎,都對臺灣造成重大影響,但也促進了台灣公共衛生制度與醫療技術的成長,例如SARS疫情時,行政指揮系統混亂,遂於2003年成立「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以統一防疫資源與政策,「防疫視同作戰」,成為該中心最重要的座右銘,做好準備,因應下一次疫情之到來。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