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動大型工程

  

  臺灣歷次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政府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以工業新興國家而言,這是一種常見現象。在百廢待舉的環境下,政府資金相對充裕,足以進行基礎建設乃至大型工程,為營造經濟發展而締造的良好環境,政府出資興建大型公共建設,是新興國家發展經濟的基本模式之一,在臺灣經濟發展歷史上,此方面即有具體成果。

  民國55年(1966),高雄加工出口區的設立是利用政府創設的大型園區,及當時臺灣豐沛的勞動力,為國際廠商在臺灣提供製造與轉運的服務,從而獲取外匯、就業的效益,不僅為臺灣經濟發展史的重要一頁,也是全球的創新規劃。眾所周知的「十大建設」,是自民國60年(1971)起推動的大型公共建設,諸如國際機場、核一廠與西部鐵路電氣化等,均是迄今仍在運作且構成臺灣社會生活的重要建設;而造船、煉鋼、石化廠等亦是今日臺灣的知名重化工業,可見十大建設影響之深遠。這些大型工程若無政府擘劃、投資,在當時臺灣的環境,沒有資金充裕的個人或機構能夠取代。故而政府進行大型工程上,是協助臺灣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推手。

  除此之外,塑化工業、國產汽車、精密儀器等也讓臺灣今日產業,保有多元且高端的型態。這些均是政府配合大型工程,協助臺灣經濟產業發展的具體例證。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