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

    1960年代末期,臺灣的輕工業已有穩固人力、技術、資金、市場基礎,可望進一步推動重化工業。然而,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簡稱OPEC)以石油禁運為武器,導致油價暴漲,臺灣經濟受到波及,出口大幅衰退。尤有甚者,我國退出聯合國以後,政治、社會的不安氣氛,也造成民間投資意願低落。
  為此,政府推動所謂第二次進口替代政策,喊出「今天不做,明天後悔」的口號,發展重化工業,建立自主經濟體系,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是以,1974年,政府又積極推動「十大建設」。透過十大建設的公共投資,刺激景氣,使得臺灣在全世界經濟低迷之際,仍能維持出超及高經濟成長率。當然,十大建設等經建計畫的項目,也為臺灣的化纖、塑膠、鋼鐵等工業奠下基礎。
  經過政府、民間的廣泛努力,自1970年代起,臺灣利用廉價而優質的勞力,逐漸吸引了外國大量資金及技術,再加上政府隨時視情況調整經濟發展策略,邁向了迅速發展的道路,成為「新興工業經濟體」(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