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9年(1930)12月,國民政府在南昌設立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由第九路軍軍長魯滌平擔任行營主任,統轄第六路軍、第九路軍、第十九路軍等三路軍,共11個師及3個旅,總兵力約4萬4千人;共軍則以紅一方面軍所轄第一軍團、第三軍團為主力,由朱德任總司令兼第一軍團總指揮,毛澤東任政治委員,彭德懷任第三軍團總指揮,共有7個軍,總兵力大約4萬人。
第一次剿共於12月19日正式展開,作戰區域大致在贛南的臨川、廣昌、雩都、永新之間地區,先後發生東固戰役、龍岡戰役、東韶戰役等3次重要戰役。其中,國軍第十八師在龍岡戰役損傷慘重,師長張輝瓚及多名幹部被逮捕處決,全師幾乎全滅;第五十師在東韶戰役中亦損傷甚重。民國20年(1931)1月3日第五十師自東韶突圍後,,第一次剿共結束,國軍失利。
民國19年(1930)10月,中原大戰已近尾聲,國民政府指派魯滌平指揮的第九路軍負責贛南地區剿共事宜,12月,在南昌設立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由魯滌平兼任行營主任,除所部第九路軍外,第六路軍、第十九路軍亦歸其統轄,總兵力約4萬4千人,並積極部署剿共行動,第一次剿共就此展開。
在共軍方面,主要編制有第一軍團、第二軍團、第三軍團、第四軍團,由朱德任總司令,實際在贛南地區的是第一軍團、第三軍團,兵力也有4萬多人。
第一次剿共初期,國軍主力第九路軍是以攻取東固為目標,並調部分兵力維護後方交通,以及清剿吉安、安福等區域的共軍。
進攻東固的部隊由第五十師、第十八師、新編第五師等3個師負責,以兵分多路的方式進行。民國19年(1930)12月16日部隊展開攻勢。12月19日中午,新編第五師率先攻克東固,次日,第十八師亦進抵東固與新編第五師會師。
新編第五師攻下東固後,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中正以新編第五師戰功卓著,特頒獎金,並將部隊番號改為第二十八師,以資獎勵。東固戰役以國軍勝利告終。
第九路軍儘管在東固戰役中獲勝,但因其他後續部隊未能按期抵達預定位置,使得進剿一時遲緩。
民國19年(1930)12月下旬,南昌行營決定不待後續部隊抵達,即以第九路軍之第十八師、第二十八師、第五十師,以及第六路軍之第八師、第二十四師,共5個師的兵力先行進剿。其中,第十八師受命自東固出發,經龍岡佔領五門嶺。
12月29日,第十八師以第五十四旅留守東固,由師長張輝瓚親率第五十二旅、五十三旅及師直屬部隊向龍岡挺進。共軍偵知消息,決定集中主力伏擊第十八師。12月30日,行經龍岡附近的第十八師遭到共軍以4倍兵力圍攻,結果第五十三旅副旅長洪漢傑陣亡,師長張輝瓚、參謀長周緯黃、旅長王捷俊均遭俘虜,後被處決,第十八師除留守的第五十四旅外,幾乎全軍覆沒。
第十八師、第五十師先後在第一次剿共戰爭中損傷頗重,有待整補。第六路軍、第十九路軍協同作戰的部分部隊,仍未能及時抵達指定地點,南昌行營決定暫時停止圍剿,第一次剿共戰爭結束。
第一次剿共失利,特別是共軍在5日內重創國軍2個師軍力,從毛澤東的檢討報告,或是部分參與剿共作戰的國軍軍官追述可看出,部分國軍部隊對共軍已經產生畏敵的想法。國民政府只得一面整頓態勢,整頓部隊;一面檢討第一次剿共經驗,改組南昌行營,籌劃第二次剿共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