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生物資不足

  

  由於臺灣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後期陷入窘迫之境,特別是時常受到空襲,生產場所與工具遭到破壞,生產能力受到侷限。民國34年(1945)臺灣糙米的產量,不及前一年的六成,可見情況之嚴重。

  然在戰爭結束後的接收過渡期裡,日本雖在本土依然實施糧食管制,但臺灣卻因統治權即將轉移而放鬆管制,於是不少食糧進入市場,藉機獲取利潤,卻也造成原本窘困的食糧供給更加短絀。除糧食商品以外,其他民生物資較過去日本產業的情況不佳,使得原可儘快投入生產的日產,失去被有效運用的良機,造成民生物資短絀。而另一方面,亦因較大型的日產企業多半撥交政府,不免為政府用以其他目的,例如挹注中國大陸地區的經濟,或軍事所需等。亦即戰後的日資產業會因撥交的對象與狀況等因素,導致未能被有效利用。這也是此時臺灣在戰爭結束後,民生物資不能充分供應的原因之一。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