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日關係

  民國20年(1931)9月18日,日軍藉故向我國東北駐軍進攻,並迅速占領東三省,是為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內輿情憤慨,民間發起抵制日貨的排日運動,上海為最重要的商業口岸,成為排日運動的中心。民國21年(1932)1月28日,日軍以保護僑民名義入侵上海,我國駐軍起而抵抗,「一二八事變」爆發,戰事綿延至3月初。
儘管中日間已實質交戰,雙方外交卻未斷絕,形成一種奇特的現象。從文獻上來看,當時我國對與日斷交抱持謹慎的立場,其考慮可分為國際、日本與國內三方面。
在國際方面,我國在九一八事變後一直希望國際聯盟(俗稱國聯)能承擔起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予以限制日軍侵略;我國擔心如與日本斷交,將使國聯有理由迴避調停衝突的責任,甚至以中、日已進入戰爭為由,對我國實施軍火禁運,反而造成危害。再者,斷交與宣戰意義相近,如中國主動對日斷交,可能失去列強對我國的同情。
在日本因素方面,外交部評估日本可能視斷交為中國對日宣戰之初試,將刺激日本情緒,使其加速對華侵略的計畫。
有關國內方面,日本侵華在國內興起反日風潮,亦引起諸多恐慌的情緒。與日斷交可能使國內氣氛更緊張,對穩定社會有不利影響。
上述這些因素影響中國是否對日斷交的決策。中日兩國特殊的外交關係一直到民國27年(1938)日本宣布「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後,才告一段落。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