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臺灣交通網絡之建設與影響

  臺灣地形複雜多樣,東、西兩岸受中央山脈阻隔交通困難,南、北兩部又因河流縱橫,通行多有不便。
  清領臺灣後期,在列強覬覦臺灣的壓力下,治臺策略轉為積極,交通建設亦逐次發展。光緒3年(1877)福建巡撫丁日昌派員興建由臺南至旗津的電報線路,為臺灣引進電信科技之始。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後,為改善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通訊聯繫,鋪設由淡水連結福州的海底電纜,為中國首條海底電纜。劉銘傳又推動臺灣西部鐵路建設計畫,並完成由臺北至基隆與新竹的兩條路線。不過清領時期的交通建設多由地方官員自主推行,缺少中央主事機關與完整的規劃,因此雖有發展但進度有限、難以持續。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以下簡稱總督府)為了統治與開發臺灣資源等因素,全面推動交通建設。在鐵路方面,縱貫線、縱貫海岸線、宜蘭線及潮州線先後通車。同時,島內各種森林、糖業與其他拓殖事業鋪設的鐵路亦提供載人運貨的交通功能,軌道網絡密集。在公路方面,自光緒21年(1895年)日軍登臺開始即展開公路建設;西部由基隆至屏東的縱貫公路,與東部蘇澳到花蓮的蘇花公路先後通車,客、貨運業迅速發展。
  在航運方面,臺灣四面環海,港口碼頭是貨物進出的主要口岸,影響經濟甚鉅。總督府自明治38年(1905)成立打狗港(高雄港)事務所開始,先後進行高雄、基隆與花蓮港的建設,興建現代化碼頭與貨運相關設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高雄港成為日本南進之重要後勤港口。
同時為便利通訊,總督府最早架設由臺北聯絡基隆的電話線路,至明治33年(1900)已在主要城鎮開放市內電話業務。海底電纜的鋪設亦有所發展,先後建設了由臺灣聯結中國大陸、澎湖與琉球的多條線路。總之,日治時期進行的現代化交通建設雖是為其殖民利益服務,但也為臺灣的經濟發展奠立重要基礎。不過在二戰期間,臺灣因做為日軍重要南進基地,各種交通設施受盟軍攻擊損害甚多。臺灣光復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日治時期的交通建設,致力恢復、改善道路與橋梁。
  民國38年(1949)政府播遷來臺,在既有的建設基礎上改進與創新,而有今日臺灣的交通風貌。在陸路運輸方面,鐵路建設除與時俱進的引進柴油、電氣化機車頭,68年(1979)完成臺灣西部鐵路電氣化工程,並新增內灣、枋寮等路線。北迴與南迴鐵路完工通車後,環島鐵路網成形。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與高鐵的建設,則編織出島內長程、城際與市內多層次的公共軌道運輸網路。在公路建設方面,初期有省道的拓寬與新建,民國59年(1970)交通部高速公路工程局成立後,專責辦理高速公路興建工程,並於67年(1978)完成北起基隆、南迄高雄的南北高速公路(後稱中山高速公路,即國道一號)。此後,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持續規劃、興建高速公路與快速道路,在臺灣西部已建構相當完整的路網。在臺灣東部,聯結臺北至蘇澳的蔣渭水高速公路(簡稱國道五號),與蘇花公路改善計畫(蘇花改)亦紓解東部的交通狀況。
  在水路與航空方面。因應臺灣經濟發展需求,除持續建設基隆、高雄兩國際商港,並陸續興建臺中港、蘇澳港、臺北港與安平新港等設施。日治時期臺灣雖有五十餘座機場,但皆屬軍事用途,並無民航班機。政府遷臺後為因應政經發展需求,以松山機場為國際、國內共用機場,並於民國51年(1962)起大規模擴建。此外並進行花蓮、高雄與澎湖機場等場站建設。62年(1973)開始籌建桃園國際機場,空運事業蓬勃發展。
  在通訊事業方面,政府遷臺後由臺灣電信管理局負責電信事業發展。此後歷經電信組織改組、公司化與民營化,電信業務自由化等過程,提供人民多元化的電信服務。

 

大事年表

日期

大事紀

34
8月15日
日本正式宣告無條件投降。
10月25日
中華民國接收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業務開始。
35
 
北宜公路通車
36
2月28日
二二八事件。
38
5月19日
臺灣實施戒嚴令。
12月
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
39
 
臺糖鐵路南北平行預備線動工。
6月25日
韓戰爆發。
40
5月21日
復興航空公司成立。
41
5月8日
日治時期停工之西螺大橋工程續建工程開工,橋上併設臺糖鐵路。
12月25日
西螺大橋完工。
42
1月28日
西螺大橋通車;臺糖鐵路南北平行預備線全線通車。
45
7月7日
中部橫貫公路動工。
47
9月
高雄港十二年擴建計畫開始。
48
9月17日
中華航空公司成立。
49
5月9日
中部橫貫公路通車。
52
 
阿里山林業鐵路轉型為觀光鐵路。
5月
北部橫貫公路舊道拓寬。
54
7月1日
高雄機場轉為民營並正式啟用。
55
5月28日
北部橫貫公路通車。
57
7月
南部橫貫公路動工。
58
7月1日
高雄機場改制為國際機場。
59
6月8日
交通部臺灣區高速公路工程局成立。
10月25日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60
8月14日
中山高速公路(國道一號)動工。
61
10月31日
南部橫貫公路通車。
12月28日
陽明海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62
12月25日
臺鐵北迴線動工。
11月17日
中國造船廠於高雄成立。
63
1月
十大建設開始。
65
4月
中沙大橋動工。
10月
臺中港完工。
67
10月31日
南北高速公路全線通車;中沙大橋通車。
11月2日
行政院通過開放觀光護照。
68
 
十二項建設開始;安平新港完工。
1月1日
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行政院正式開放國人出國觀光。
68
2月26日
中正國際機場啟用;臺北松山機場停止國際定期航線。
4月10日
美國國會通過臺灣關係法。
7月1日
臺灣縱貫鐵路電氣化工程全線完工。
69
2月
臺鐵北迴線通車。
11月
中山高速公路中正機場支線啟用。
72
7月12日
臺北鐵路地下化工程動工。
12月
蘇澳港完工。
73
 
十四項建設開始。
76
2月23日
臺北市政府編制捷運工程局。
7月
第二高速公路(國道三號)動工。
7月15日
解除戒嚴令;交通部民航局推動「開放天空」政策。
11月2日
開放兩岸探親。
77
2月14日
桃園客運罷工事件。
5月1日
臺鐵管理局司機罷工事件。
7月22日
臺北捷運工程動工。
78
4月7日
長榮航空公司成立。
79
12月31日
實行《促進產業升級條例》。
80
 
推動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北宜高速公路(國道五號)動工。
1月1日
新中部橫貫公路全線通車。
12月16日
臺鐵南迴線通車;「環島鐵路網」完成。
81
6月4日
基隆客運罷工事件。
83
5月9日
高雄市政府編制捷運工程局。
7月29日
臺北捷運公司成立。
85
3月28日
臺北捷運首條路線木柵線正式通車。
87
5月
臺灣高速鐵路公司成立。
88
 
臺灣高速鐵路動工。
89
1月1日
臺鐵推行「臺鐵捷運化」措施。
90
1月1日
正式開放「小三通」。
92
11月
推行新十大建設計畫。
93
1月11日
第二高速公路(國道三號)全線通車,定名「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93
3月25日
中橫高速公路(國道六號)南投段動工。
95
2月10日
高速公路啟用電子收費服務。
2月27日
桃園機場捷運動工。
6月16日
北宜高速公路(國道五號)全線通車,定名「蔣渭水高速公路」。
97
 
臺北松山機場重啟國際航線。
12月15日
正式開放「大三通」。
98
 
臺灣首條環線捷運臺北捷運環狀線動工。
3月21日
中橫高速公路(國道六號)南投段全線通車,後定名「水沙連高速公路」。
8月31日
開放兩岸直航定期班機航線。
9月24日
臺中鐵路高架化工程動工。
10月14日
高雄鐵路地下化工程動工。
11月26日
行政院通過「愛台十二建設總體計畫」。
99
7月6日
桃園捷運公司成立。
12月25日
臺中市政府編制公共運輸及捷運工程處。
100
1月29日
蘇花公路改善計畫動工。
102
1月1日
新北市政府編制捷運工程局。
5月
臺中捷運工程動工。
6月4日
高雄環狀輕軌動工。
103
11月23日
淡海輕軌第一期路網動工。
104
4月1日
臺中市政府編制捷運工程局。
105
7月1日
臺灣高速鐵路南港-左營段全線通車。
106
1月1日
臺中捷運公司成立。
3月2日
桃園機場捷運臺北車站-環北站段正式通車。
7月6日
推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9月26日
高雄環狀輕軌第一階段(籬仔內-哈瑪星)全線完工。
107
1月26日
新北捷運公司成立。
2月5日
蘇花公路改善計畫蘇澳-東澳段通車。
3月9日
高雄捷運首條路線紅線全線正式通車。
12月23日
淡海輕軌第一期路網綠山線(紅樹林-崁頂)通車。
109
1月6日
蘇花公路改善計畫南澳-和平段與和中-大清水段通車。
1月31日
臺北捷運環狀線西環段(新北產業園區-大坪林)全線通車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