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戰後初期的經濟整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殖民地臺灣慘遭盟軍轟炸,遍地滿目瘡痍,所有生產事業付之一炬。以造船業為例,日據時期全臺灣總計臺灣船渠等13家株式會社,以具備極佳的造船能力。但是歷經戰爭的破壞,許多造船株式會社受到損害,其中位於基隆的臺灣船渠株式會社受損最嚴重,完全陷於生產停頓狀態。鐵路方面亦如出一轍,全臺灣公私營鐵路計有9,012公里,戰爭中鐵路遭到轟炸,至光復初期,鐵路運輸面臨癱瘓窘境。港口方面,高雄、基隆、新高、馬公等4大港口多次遭到轟炸,不僅船隻、碼頭嚴重炸毀,其他如船塢、各種工廠等也都泰半毀壞。除了前揭交通設施外,農村與城市亦難逃一劫,不僅農村房屋倒塌,農田水利灌溉系統毀於戰火者約有半數,城市的建築物、工廠設備等損壞嚴重,如糖業與電業部分,臺灣製糖工廠被炸毀者有34處,全臺灣所有火力、水力發電廠、輸電線,以及電纜都有損壞。儘管生產設施泰半損壞,光復初期經濟整建極為困難,仍須儘速啟動,以恢復生產作業。倘若不儘快復甦臺灣經濟,必使臺灣人民失望;另一方面,妥適發展經濟,臺灣不僅未淪為國民政府的包袱,亦可成為國共戰爭的後勤補給站。職是之故,各項產業的整理、公用事業的復原、財金體系的建立與幣制改革、土地改革等因而一一展開。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