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清光緒21年(1895)《馬關條約》始,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即常受到中、日間政經局勢變動的影響。民國26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身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乃被捲入戰火;民國30年(1941)珍珠港事件之後,臺灣更因盟軍的攻擊而損害嚴重。當時因受盟軍海上封鎖,臺灣的物資進出口均遭直接阻斷;加以臺灣總督府進行各種物資徵調與管制措施,致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臺灣缺乏糧食、藥品等民生物資,兼因盟軍轟炸破壞,造成人民生活困頓。
戰爭結束後,盟軍中國戰區統帥蔣中正派員接收臺灣,從此臺灣成為中華民國的統治地區。然而飽受中日戰爭摧殘的中國大陸,戰後卻因政治紛擾而無法恢復得到休養生息,甚且使臺灣受到其牽連,經濟境況益發困窘。
政府有鑑於此,乃採取管制物資,發行臺幣兌換券等各種經濟、金融政策挽救局勢。然而這些措施成效不一,有的造成臺灣的官民衝突,如二二八事件令局勢雪上加霜。而隨國共之間的武裝衝突愈演愈烈,終至中央政府於民國38年(1949)撤退來臺。此時不僅原有問題尚未解決,大批原居中國大陸的人士播遷來臺,也造成人口組成、資源分配等新挑戰,成為日後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背景。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