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追剿與清剿

  

民國21年(1932)至民國24年(1935)間,共軍遭遇國軍的圍剿,紛紛突圍,國軍剿共戰爭進入追剿的階段。共軍竄逃路線主要有三:

第一是贛南的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三軍團、第五軍團、第八軍團、第九軍團等各軍團在總司令朱德的統率下,於民國23年(1934)10月往西竄逃,即中共所謂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其路線是經湘東循湘桂邊區至黔,再北折入川,在川北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對此,國民政府於11月3日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下轄第一路軍至第五路軍,分由劉建緒、薛岳、周渾元、李雲杰、李韞珩任司令,分頭追擊共軍。

第二是豫鄂皖大別山區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於民國21年(1932)10月越過平漢鐵路往西突圍,經鄂北、豫西、陜南至關中,再由關中往南到川陜邊區建立根據地,進而等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第三是湘鄂川黔邊區由賀龍、任弼時率領的第二軍團、第六軍團,民國24年(1935)11月從湖南桑植出發,經貴州,北渡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第二軍團、第六軍團並改編為紅二方面軍。

在國軍的追剿下,民國24年(1935)至民國25年(1936)間,共軍各部隊抵達陜甘邊區建立據點。國軍亦在周邊展開部署,打算進行最後決戰。

另一方面,主力突圍後,仍有一些共軍留在原蘇區保全勢力,主要有大別山區、鄂南、湘鄂川邊區、贛閩邊區、贛粵閩邊區。國軍亦對上述地區進行清剿,惟至抗戰前夕,始終無法剿滅共軍勢力。

湘黔滇追剿

  

  歷經第五次剿共後,中共位於贛南、所謂的「中央蘇區」範圍大為縮小,民國23年(1934)10月下旬,「中央蘇區」的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三軍團、第五軍團、第八軍團、第九軍團等各軍團,在總司令朱德的統率下,由信豐往西竄逃,11月初抵達湘東汝城。
  為追擊共軍,11月3日,國民政府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次日,追剿軍總司令部在湖南衡陽成立,將所轄部隊分為第一路軍至第五路軍,由劉建緒、薛岳、周渾元、李雲杰、李韞珩任各路軍司令,分頭追擊共軍。
  11、12月間,共軍自湘東經湘西、桂北,12月14日,共軍攻陷黎平,正式進入貴州境內。其後,共軍又先後攻佔遵義、桐梓等貴州重鎮,貴州剿共軍作戰不力,國民政府電令川軍、滇軍入黔作戰。
  民國24年(1935)4月,共軍進入滇北,國軍仍緊追不捨。5月上旬,共軍渡過金沙江,進入川康境內。

川北追剿徐向前部

  

  民國21年(1932)9月,徐向前指揮的紅四方面軍位於豫鄂皖邊區的新集、金家寨被國軍攻破後,徐向前即率領共軍往西突圍,國軍由衛立煌率領中路軍第六縱隊奉令追剿。
  11月,徐向前部抵達豫鄂邊境,意圖往陝西前進,國軍左路軍何成濬受命尾隨追剿,陜西第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亦派部隊圍堵,以免徐向前部進入陝西。
  徐向前部眼見局勢不利,轉往陜南秦嶺山區發展。國民政府乃命令陝西進剿秦嶺共軍,共軍只得再往南,於民國21年(1932)年底在川北大巴山區之南江、通縣、巴中地區建立根據地。
  民國22年(1933),國民政府任命劉湘為四川剿匪總司令,指揮進剿川北的徐向前根據地。劉湘指揮六路川軍作戰,戰事互有勝負,然川軍仍未能擊敗紅四方面軍,使得民國24年(1935)紅四方面軍得以在四川與紅一方面軍會師。

川康追剿

  

  民國24年(1935)5月上旬,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三軍團、第四軍團、第五軍團、第九軍團渡過金沙江,進入川康境內。蔣中正乃命令薛岳率領追剿軍第一縱隊、第二縱隊及李韞珩指揮的第五十三師入川追剿。
  共軍入川康後,由西昌北上,5月下旬攻佔瀘定(舊屬西康,今屬四川),同一時期,蔣中正為加強川康追剿兵力,將李韞珩的第五十三師及川軍第二十四軍劉元璋師編為第五縱隊,由李韞珩任司令。6月,紅一方面軍繼續北上,先後攻佔天全、蘆山、寶興。
  另一方面,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則在5月撤出川陜蘇區,向西進攻,5月下旬攻佔懋功。6月,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一起北上,8月至毛兒蓋,產生路線分歧,毛澤東主張繼續北上陜、甘建立據點;張國燾則主張佔領川康少數民族區建立政權。因此,共軍再分裂為左、右兩路軍,由毛澤東率領右路軍北上陜甘;張國燾與朱德率領左路軍仍留毛兒蓋。
  10月,共軍往西進入大金川,一度再佔天全。蔣中正令薛岳率領的第二路軍及各路川軍加緊追剿。共軍左路軍不敵,再退回懋功,旋往康東甘孜前進。民國25年(1936)6月,左路軍與賀龍部隊會合,共同北上,進入陜甘邊區,川康追剿結束。

 

 

追剿徐海東部

  

  徐海東在國民政府進行豫鄂皖圍剿時期,擔任徐向前所指揮紅四方面軍第九軍第二十七師師長。民國21年(1932),徐向前撤離豫鄂皖蘇區,率領紅四方面軍往西突圍,徐海東及其第二十七師則留駐原地,與郭述申的軍隊合組東路游擊隊。
  民國22年(1933)5月,部隊在七里坪戰役中失利,轉往鄂東、河南發展,並改組為紅第二十八軍,由徐海東任軍長,沿途不斷受到駐鄂綏靖公署主任何成濬轄下部隊的追剿,損失過半。次年4月,抵達商城,與吳煥先率領的紅二十五軍會師,重組紅二十五軍,徐海東仍任軍長。
  民國24年(1935),紅二十五軍進入陝西,與劉志丹軍隊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結束自豫鄂皖邊區到陜北的行軍。

西北剿共部署

  

  國民政府為防止共軍進入西北,民國21年(1932)年即在西安成立綏靖公署,由楊虎城任主任;次年,又在蘭州設立綏靖公署,由朱紹良任主任。民國21年末,徐向前指揮的紅四方面軍有意在陜南建立基地,被楊虎城圍堵。
  民國24年(1935),朱德、毛澤東率領的紅一方面軍,與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在川北會師,有北上陜甘地區發展之勢,軍事委員會乃在6月任命于學忠為川陜甘邊區剿匪總司令,又因陜北地區有共軍劉志丹部隊建立據點,再任孫楚為陜北剿匪總指揮。
  8、9月間,共軍徐海東部隊抵達陜北,與劉志丹會師。同一時期,毛澤東率領的共軍第一軍團、第三軍團也抵達隴南。國民政府為積極在西北剿共,於10月成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兼任總司令,張學良任副司令,其下編制第一路軍、第二路軍、第三路軍,分由朱紹良、于學忠、楊虎城任總司令。此外,民國25年(1936)5月,國民政府再任命陳誠為晉陜綏寧四省邊區剿匪總指揮,負責晉北、綏南一帶的剿共工作。

陜甘晉追剿

  

  民國24年(1935)9月,自豫鄂皖邊區突圍紅四方面軍徐海東所率領的紅二十五軍,經河南、陜南進抵陜北永平鎮,與原在陜北發展的劉志丹部隊會師,組成紅十五軍團,由徐海東任軍團長。
  10月,由毛澤東、彭德懷率領的第一軍團、第三軍團自川北進抵陜北,與紅十五軍團會師,恢復紅一方面軍的番號。
  民國25年(1936)3月,由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攻佔甘孜,7月,與賀龍、蕭克率領的第二軍團、第六軍團會師,第二軍團、第六軍團旋即合編為紅二方面軍,由賀龍任總指揮。其後,紅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0月,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甘肅會寧。
  面對情勢發展,國民政府於民國24年(1935)10月成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蔣中正任總司令,張學良任副司令,其下編制第一路軍、第二路軍、第三路軍,第一路軍由朱紹良任總司令,指揮第一至五縱隊;第二路軍由于學忠任總司令,指揮第六至八縱隊;第三路軍由楊虎城任總司令,指揮第九、十兩縱隊。又設第一至三防守區,分由馬鴻逵、馬麟、孫楚任司令。另尚有何柱國的騎兵軍直接歸總司令部指揮。陜甘晉追剿工作由此展開。

追剿方志敏部

  

  方志敏在國軍第四次剿共、第五次剿共時期擔任「閩浙贛(贛東北)蘇區」主席,其下統有紅十軍。民國23年(1934)下半年,共軍在國民政府第五次剿共中失利,「中央蘇區」共軍主力突圍而出。11月,尋淮洲率領的紅七軍團抵達「閩浙贛蘇區」,與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由劉疇西任軍團長,方志敏任軍政委員會主席。
  同月,方志敏、劉疇西率紅十軍團北上,意欲在皖南建立新據點。國民政府急令浙江保安司令俞濟時帶領第七師、第四十九師及補充第一旅、浙江保安第二縱隊共11個團進行追擊。紅十軍團行經譚家橋,得知國軍補充第一旅尾隨,決定在公路兩側埋伏攻擊,兩軍爆發激戰,結果紅十軍團失敗,第十九師師長尋淮洲重傷後陣亡。
  紅十軍團失敗後,折回「閩浙贛蘇區」,次年1月,行經浙贛邊境的懷玉山區時,遭到俞濟時率領的十幾團兵力圍攻,紅十軍戰敗,僅參謀長粟裕率千人突圍而出,其他包括方志敏、軍團長劉疇西及兩師的師長悉數被俘虜,並遭到處決。

 

贛閩粵清剿

  民國23年(1934)10月,贛南閩西「中央蘇區」的紅一方面軍主力往西突圍,展開中共所謂的「兩萬五千里長征」。留在「中央蘇區」的共軍,由項英統一指揮,一面牽制國府追剿軍西追的兵力,一面繼續發展贛南閩西地區。
  對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1月撤銷第五次剿共編制的各路軍總司令,改設駐贛綏靖公署、駐閩綏靖公署,分由顧祝同、蔣鼎文任綏靖主任,指揮贛、閩地區的清剿工作。駐贛綏靖公署轄下劃分為第一至八綏靖區,分由孫連仲、劉興、毛秉文、陳繼承、譚道源、余漢謀、張鈁、趙觀濤任司令;駐閩綏靖公署轄下劃分為第九至十二綏靖區,分由劉和鼎、衛立煌、李延年、王敬久任司令,清剿工作展開。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