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產業升級與自由化、國際化

    1970年代,臺灣已躍升為國際「新興工業經濟體」(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的一員。可是,受伊朗政變、兩伊戰爭等紛擾的影響,國際石油產量銳減,油價飆升,臺灣經濟發展依然深受考驗。
  為了適應國內外經濟新情勢,政府決定調整產業政策,轉向發展消耗能源少、低汙染、技術密集、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民國(以下同)69年(1980),行政院長孫運璿、政務委員李國鼎共同推動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以優惠條件鼓勵投資高科技產業。這些作為,奠定了臺灣資訊工業異軍突起的基礎。其後,政府持續推動相關政策,民間企業亦積極投入。特別是1980至90年代間,臺灣致力發展晶圓代工,逐漸在世界市場攻下壟斷性的市場占有率。79年(1990),政府再公布促進產業升級條例,鼓勵發展資訊等新興工業,亦為重要的措施。
  新的經濟發展情勢,也會帶來新的挑戰。1970年代起,我國對美貿易連年順差,累積了龐大的外匯存底,不僅引起美國要求我方開放市場,同時也有新臺幣升值的壓力。於是,政府在73年(1984)提出了「自由化、國際化」的經貿政策,逐步推動大幅調降關稅、取消進口限制、放寬投資管制、浮動匯率、允許設立新銀行、公營企業民營化等措施。在國際化方面,則加強與各國貿易聯繫,並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世界貿易組織、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