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遼瀋會戰

  

日本投降,政府與中共皆急欲控制東北。政府若能掌握東北,不僅可以切斷中共與蘇俄的聯繫,還可以牽制中共華北、華東勢力與陜北根據地的聯繫。倘中共控制東北,可與陜北根據地及華北地區成犄角之勢,進可攻退可守,以擴大其根據地。

政府由於受到蘇聯的阻擾,再加上要處理千頭萬緒的接收問題,又要面對中共文攻武略的較勁,略顯心有餘而力不足,但還是努力排除萬難去接收東北。而中共在蘇俄的協助下日益壯大,其勢力更早先政府進入東北,並在其「鞏固華北,爭取東北,堅持華中」的戰略部署之思維下,積極奪取東北,政府與中共就此展開東北爭奪戰。

綏靖作戰期間,國軍為恢復已淪陷之領土與主權,掩護行政機構接收所謂的「敵偽組織」各地政權,並接受日軍之投降與遣返日俘。為防止共軍之全面襲擾與破壞,兵力多用於重要地區之安全防護。對共軍作戰有時陷於被動,致為共軍所乘。至民國36年(1947)6月,共軍在各地區均獲致局部性戰果,尤以華北及華東兩地區,國軍損失較重。以致7月開始的戡亂作戰暫停向黃河以北攻擊,繼續進行黃河以南之掃蕩作戰。先求擊滅黃河以南共軍,除華東地區繼續山東半島的掃蕩外,西北、華北及東北地區均暫取持久,限制共軍之發展。但是共軍反而乘機在西北、華北及東北地區採取攻勢,儘力擴張戰果。民國37年(1948)11月初,國軍於國共戰爭三大戰役之一的「遼瀋會戰」潰敗,東北淪落敵手,華北也因此汲汲可危。

錦州會戰

  錦州位於遼西走廊之北端,為冀熱遼三省交通的樞軸。由冀東出長城,若以榆關為門戶,則錦州適為前衛,軍事上必須保有此一要衝,而後攻守進退,方能充分掌握主動。錦州更為國軍在東北的補給站,也是東北國軍聯繫華北國軍的咽喉,因此錦州成為共軍進攻的首選。民國37年(1948)9月12日共軍開始發動攻擊,揭開遼瀋會戰序幕,先將錦州附近國軍據點,例如義縣一一攻陷,進而包圍錦州。10月1日共軍發起進攻,至10月15日錦州失陷。

砬子山之役

  

  遼瀋會戰時,第五十四軍的任務是要固守錦西週邊地區,確保葫蘆島要港及維護錦州鐵路之暢通,隨時準備部隊機動性,以打擊東北地區之共軍,而第八師第二十二團第一營(按:營長為李向辰)防守錦西地區最高要點砬子山。民國37年(1948)9月19日凌晨1時,林彪所部共軍對第一營防地砬子山迄錦西南部海岸之線(按:該線由第二九一師防守)發起全面攻擊,2時起猛烈砲擊第一營陣地,而第二九一師經2小時戰鬥即告潰敗,第一營遂成被圍之勢。所幸師預備隊反擊突破第二九一師防線之共軍,而第一營在經多次交戰也因傷亡過大,15時奉命向錦西附近轉進,共軍雖猛烈追擊,終為國軍擊退。

塔山之役

  

  錦州被圍,第五十四軍奉命向東攻擊,以救援錦州地區被圍之友軍。民國37年(1948)9月27日9時,第八師以2個團展開對塔山東西線之林彪第四縱隊攻擊,15時第二十三團數度突入塔山陣地,皆遭擊退,而第一營奪取第一零二高地後擔任第二十二團預備隊。28日以3個師併列攻擊,塔山以西稍有進展,東面鐵道地區仍遭挫敗。之後數日雖有數次攻勢,仍未有進展,10月15日錦州已告陷落。10月下旬曾以第八師、第一九八師突破共軍陣地左翼十餘華里,惟瀋陽方面軍事整個失利,攻勢遂告停頓,全軍準備他調,11月初以救援錦州任務之東進兵團,自葫蘆島由海上向華北、華東轉進。

彰武、黑山之役

  

  民國37年(1948)9月30日,共軍主力已移至錦州附近並包圍。10月1日起,發動攻打錦州城戰役,另一部南下截擊國軍增援兵團於彰武、黑山之線。由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指揮的西進兵團,於10月5日開始西進,由於補給困難,架橋材料缺乏,前進相當遲緩,初期毫無遭遇抵抗,至20日左右抵達彰武、黑山一線,共軍阻勢加強。惟15日錦州即已失陷,而由葫蘆島登陸北上增援兵團亦始終被阻於塔山附近,毫無進展,且損失重大。此時上級信心動搖,遂令兩增援兵團暫緩前進,而因錦州國軍失敗極快,西進兵團也因於原地停止一週等待前進或後退之指示,致遭共軍包圍,再加上司令部遭受襲擊,遂致全軍潰散。

鞍山之役

  

  民國37年(1948)10月初,錦州會戰危急,為解錦州之圍,瀋陽地區國軍部隊除組成西進兵團之外,第五十二軍則負責打通瀋陽至營口線,其目的即若局勢危急,國軍尚可撤退至營口後轉進。民國37年(1948)10月6日晨6時,第五十二軍第二師為右翼,第二十五師為左翼,向鞍山市進攻。經過一番激戰,國軍12時30分進入鞍山市,殘部向海城方向逃竄,13時肅清鞍山市內潛伏之共軍。

錦葫附近戰役

  

  民國37年(1948)10月15日,共軍自攻佔錦州後即向錦西壓迫,企圖阻止錦西兵團(即候鏡如兵團、東進兵團)東進。而國軍為確保錦葫地區,策應由瀋陽西進兵團東西夾擊,合殲當面共軍,以收復錦州。第三十九軍自山東煙臺撤退,即奉命海運葫蘆島,受錦西兵團指揮,成為該兵團之總預備隊,於民國37年(1948)10月18日,全部到達駐防地,即錦西、大小白馬石、五里河子之間地區,錦西、葫蘆附近地區即為第三十九軍的駐防區域,主要目的在維護錦葫地區安全,進可策應由瀋陽西進兵團東西夾擊,合殲當面共軍,以收復錦州,退可將國軍部隊在最小損失下轉進華北、華東。

 

錦西寺兒堡戰役

  

  錦西寺兒堡及其附近戰役,為錦葫地區第二階段,即民國37年(1948)10月26日至29日的重要戰役,以主動出擊方式,以換取錦葫地區的安全。民國37年(1948)10月27日,第三十九軍第一零三師與第一四七師為左右兩翼隊,奉命出擊錦西寺兒堡及其附近地點,同日右翼部隊即完全佔領佔領寺兒堡及北臺子山。左翼第一零三師亦同時攻佔五頂山。28日,右翼第一四七師攻擊進展至紅帶溝南端,後遭共軍逆襲,回至臺子山東西線與共軍對峙。左翼第一零三師完全佔領老邊千峪山、泉家溝、蜂蜜溝之線。

空軍參加遼瀋會戰

  

  遼瀋會戰自民國37年(1948)9月12日起,共軍先以4個縱隊的兵力,進窺義縣,圍困錦州,揭開遼瀋會戰的序幕。然而至11月2日瀋陽、營口的失陷,歷時僅52天,國軍潰敗,僅部分部隊轉進華北、華東,東北全落入共軍手裡,而國共戰爭的失敗,遼瀋會戰的挫敗可謂轉捩點,國軍共損失4個兵團、11個軍、36個師、空軍各型飛機143架、海軍艦艇26艘,共計47.2萬人。空軍向來具有制空權,無論補給或協同友軍作戰,但以結果論來看,其戰力發揮似乎有限,空軍也因此提出檢討報告。

葫蘆島撤防戰役

  

  民國37年(1948)11月3日,東進兵團各部隊遵令依限將防務由第三十九軍接替完畢,並加強工事,12時許,第三十九軍軍部及直屬隊移駐道池。4日至6日,就防地加強工事,嚴密警戒。6日,奉令在7日以1個加強團由塔山向高橋及西北紅螺硯,行威力搜索,特應詳偵二道溝、三道溝、老官堡附近敵情,但各部隊應避免與共軍戰鬥,並努力捉捕俘虜以明共軍動態。7日,第一零三師及第一四七師兩師就現地派隊行威力搜索,目的以進為退,掩護東進兵團順利撤退轉進。
  8日,奉命除留置掩護部隊外,第三十九軍主力逐次撤至葫蘆島集結,迅速登輪。第三十九軍主力即於午後開始行動,9日12時先後裝載延平輪、灤州輪、一零一艇、一零二艇、一零八艇、隆順輪、泰升輪等各輪艇完畢,至於掩護部隊除12名士兵行蹤不明外,餘皆上隆順輪,隨即南運。

海軍掩護葫蘆島部隊轉進

  

  國共戰爭節節失利,國軍為了要讓兵力做有效運用與集中,遂行撤退與「海上轉進」。民國36年(1947)11月23日至12月11日,山東海陽陸軍整編第五十四師(按:師長闕漢騫將軍)的轉進,為海軍於抗戰勝利著手整建後,第一次大規模海運任務,也是一次海陸協同作戰的成功範例,可與英國在二次大戰中之敦克爾克撤退相媲美。民國37年(1948)遼瀋會戰的國軍潰敗,造成國軍重大損失,為挽救危亡並期轉移實力,遂令海軍轉運營口、葫蘆島一帶國軍,包括:第五十二軍、暫編第五十四師以及東進兵團。當年10月底,由桂永清上將親臨指揮,駐節重慶鑑,率龐大艦隊由青島出發,由各型登陸艦艇及徵租商船負責轉運工作,並順利將友軍轉進華北、華東。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