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融機構效能不彰

  

  自日本統治時期後期開始,負責發行貨幣、扶植日本企業的株式會社臺灣銀行,在日據時代即將結束的時候,貨幣發行太多,使坊間物價提高。事實上在民國26年(1937)到民國33年(1944)間,臺灣總督府並無財政赤字。但因局勢致使其在民國34年(1945)8月至12月間的臺灣銀行存款餘額大幅耗損,使臺灣總督府的公務支出形同由臺灣銀行墊付。當臺灣銀行難以支撐時,只好增發貨幣以為因應,通貨膨脹難以避免。

  此後,即使日本投降,臺灣銀行仍須對臺灣省的公庫提供墊款,與日本統治時期無異,仍難發揮應有功效,導致原就窘迫的經濟情勢雪上加霜。民國35年(1946)5月20日,臺灣雖經幣制改革,發行「臺幣兌換券」,然其與法幣間的兌換狀況,造成熱錢自大陸地區湧入臺灣的結果。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