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行臺幣兌換券(舊臺幣)

  

  在臺灣歷史上,「臺幣」至少有三種型態。第一是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銀行券」,第二是光復後發行的「臺幣兌換券」,第三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新臺幣」。民國35年(1946)年首度發行臺幣兌換券時,也曾因其相較過去的臺灣銀行券為新,而被稱為「新臺幣」。直到後來的新臺幣問世,才被改稱為「舊臺幣」。

  日本投降後,中央政府原本有意由中央銀行在臺設立分行,發行與法幣近似、但只能在臺灣流通的「中央銀行臺灣流通券」,並已印妥待送。不過最後決定尊重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1883-1950)的意向,允許臺灣銀行券繼續流通。不過,臺灣銀行券曾在臺灣被正式接收前,出現近30億的發行量,價值有浮濫之疑慮。因此中央決定發行新貨幣因應,也就是臺幣兌換券。然而臺幣兌換券發行後,並無法阻止臺灣通貨膨脹的情況,也令臺幣兌換券大幅貶值。終於在民國38年(1949)以後,政府準備發行新貨幣,民國39年(1950)1月14日,臺幣兌換券正式停止流通。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