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三次剿共

  

第二次剿共結束後,民國20年(1931)6月,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中正親臨南昌主持規劃圍剿計畫,以何應欽為剿匪前敵總司令,除第二次剿共的各路軍,另調第七軍與獨立第四師、獨立第五師加入戰鬥,並取消原來各路軍的作戰編組,改為左翼集團軍、右翼集團軍的戰鬥編組,左翼集團軍由何應欽兼任總司令,右翼集團軍由陳銘樞任總司令。共軍兵力則僅增加李明瑞的第七軍,無太大差別。

第三次剿共於民國20年(1931)7月1日展開,作戰地區在贛南之臨川、黎川、寧都、興國、吉安間的地區,先後發生南都寧都間、蓮塘黃陂、興國等戰役,國軍作戰大致成功。然9月初爆發寧粵分裂,9月18日爆發日軍侵略東北的九一八事變,使第三次剿共不得不中止。

第三次剿共結束後,中共趁國軍剿共行動暫停期間,於11月7日在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並稱贛南地區為中央蘇區。至次年第四次剿共開始前,發動了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建寧黎川泰寧等5次軍事行動。

左翼集團軍作戰

  

  第三次剿共左翼集團軍由剿匪前敵總司令何應欽兼任,其下編制第三軍團、第四軍團、第一路進擊軍、第二路進擊軍,目標由南豐方面向新豐、黃陂攻擊。
  第三軍團由朱紹良任總指揮,下轄第五師、第八師、第二十四師等3個師;第四軍團由蔣鼎文任總指揮,轄蔣部第九師;第一路進擊軍由趙觀濤任總指揮,轄趙部第六師;第二路進擊軍由陳誠任總指揮,轄第十一師、第十四師兩個師。

右翼集團軍作戰

  

  第三次剿共左翼集團軍由陳銘樞擔任總司令,其下編制第一軍團、第二軍團、第三路進擊軍,任務目標是由永豐、興國向龍岡、良村進攻,並協同左翼集團軍剿共。
  第一軍團由蔣光鼐任總指揮,下轄第五十二師、第六十師、第六十一師等3個師;第二軍團由孫連仲任總指揮,轄第二十五師、第二十七師等2個師及騎兵第一師;第三路進擊軍由上官雲相任總指揮,轄第二十三師、第四十七師、第五十四師等3個師。

廣東事變與寧都事變

  

  第三次剿共期間,廣東省爆發廣東事變,對第三次剿共的中止有很大的影響。隨之在第三次剿共後不久,又發生寧都事變,為日後剿共戰爭投下變數。
  廣東事變爆發於民國20年(1931),是年2月,蔣中正軟禁胡漢民,引發粵系不滿,孫科、陳濟棠、汪精衛、唐紹儀通電反蔣,5月27日在廣州另組國民政府,由汪精衛任主席,繼而在9月初結合李宗仁的桂系北伐。南京國民政府面臨變局,剿共行動轉為消極圍堵。不久因九一八事變爆發,第三次剿共結束。
  第三次剿共結束後,第二十六路軍奉令駐守寧都,軍長孫連仲。民國20年(1931)11月底,軍中中共秘密組織被破獲,蔣中正通電孫連仲查辦,已是中共秘密黨員的副軍長趙博生獲知消息,於12月14日發動兵變,全軍除第二十五師的1個團外,共1萬7千餘人被帶往中央蘇區投共,被中共編為紅五軍團,由原第二十六路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四旅旅長季振同任總指揮,第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任副總指揮,隸屬紅一方面軍。寧都事變使共軍兵力大增。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第三次剿共戰爭結束後,民國20年(1931)11月7日,中共於江西瑞金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中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宣告獨立於中華民國之外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並稱所控制的區域為「蘇區」。
  11月19日,全國代表大會選出63人組成中央執行委員會,由毛澤東擔任主席,項英、張國燾任副主席,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後最高權力機關。中央執行委員會下設人民委員會,處理日常政務,由毛澤東兼任主席,分設外交、軍事、勞動、財政、土地、教育、內務、司法、工農等9個人民委員部,以及國家政治保衛局、紅軍政治保衛師。
  11月25日,再設立「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革命委員會」,負責指揮軍事行動,由朱德任主席,王稼穡、彭德懷任副主席。次年在國軍展開第四次剿共前,發動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建寧黎川泰寧等5次攻擊國軍戰役。

 

贛州戰役

  

  民國20年(1931)9月,日軍進攻東北爆發九一八事變,旋又在次年1月,進攻上海,國軍奮起抵抗,爆發一二八淞滬戰役,為防日軍再啟戰端,國民政府抽調部分剿共部隊分赴江蘇、浙江、安徽沿江一帶佈防,江西國軍戰力相對空虛。
  民國21年(1932)2月上旬,共軍以彭德懷指揮的第三軍團及第四軍為主力部隊,突襲圍攻贛州城,嗣又增調甫在寧都事變投共而編制的第五軍團參戰,總兵力約7萬多人,史稱贛州戰役;當時駐守贛州城的國軍為十八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四旅,加上地方團隊,兵力僅約8千人,一時之間,贛州情況危急。
  第十八軍副軍長羅卓英獲報後,受命於2月21日率第十一師、第十四師自吉安出發救援,沿途受到共軍阻擊,迨3月5日始進抵贛州城西北地區;另尚有第五十二師第一三五旅從馬家洲趕向贛州支援。3月7日開始,國軍的守軍與援軍聯合,與共軍展開決戰,經多次激戰,共軍失敗,贛州城解圍。是役,共軍第三軍團第一師、第三師幾乎全滅,第七軍師長陣亡,第一師師長被俘,彭德懷亦負傷。國軍稱這場戰役為三次剿共以來最大勝利。

漳州戰役

  

  繼民國21年(1932)2、3月間的贛州戰役之後,共軍又先後在4月間自閩西進抵閩南,發動漳州戰役。
  漳州戰役共軍的兵力以林彪指揮的第一軍團為主,其中,該軍團第四軍為主攻,第十五軍為助攻,第五軍團第三軍駐在南坪,為預備隊,總兵力約3萬多人,另有第十二軍、第十三軍兩軍駐在閩西,監視粵軍行動,以防增援。而國軍駐在漳州的守軍為第四十九師中的第一四五旅、第一四六旅等2個旅,兵力約1萬人。
  漳州戰役於4月3日展開,6日,共軍佔領龍岩,21日佔領龍溪,並在漳浦與國軍對峙,國軍傷亡頗重。此後戰局膠著至7月,國民政府派遣第十九路軍赴閩救援,共軍退回閩西,戰爭結束。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