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產教育實驗所(後改為仁愛教育實驗所)

  威權統治時期的政治犯遭受的不人道待遇,除了被處以漫長的刑期,長期與世隔離,在監獄期間還需接受思想考核與思想改造,具體施行思想改造的場所為生產教育實驗所。有些是遭判處感訓的政治犯被送至生產教育實驗所服刑,另一些是有期徒刑的政治犯送往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在刑期的最後幾年,經考核確定有悛悔成效者,送回臺灣本島的生產教育實驗所進行最終的思想改造與考核,反之,繼續留在綠島或送小琉球繼續接受感訓。
  民國40年(1951)年7月臺灣省政府在臺北大直籌設「臺灣省生產教育實驗所籌備處」,民國43年(1954)年7月1日「臺灣省生產教育實驗所」正式成立,設立於土城清水坑(舊址:土城鄉清水村3號,今新北市土城區仁愛路23號),占地約十公頃。由臺灣省保安司令部直接指揮、督導感訓工作;民國60年(1971)年改隸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民國63年(1974)年8月改名為「仁愛教育實驗所」(簡稱仁教所),又名「仁愛莊」。
  檔案中可見到幾位女性受難者從原本由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寄禁在軍人監獄,民國46年(1957)年9月國防部令軍人監獄將她們送往生產教育實驗所服刑。軍人監獄回覆這13名女性叛亂犯,經過與生產教育實驗所洽商,除了張彩雲、吳素珠、姜民權三人因病,實驗所限於實際困難不予收容之外,其餘蕭尾、林雪嬌、李碧霞、侯永庚、周碧霞、黃竹櫻、張金爵、胡碧英、劉月青、林皇仙這10人轉送生產教育實驗所寄禁。隔年民國47年(1958)年9月軍人監獄行文給新店鎮公所通知將蕭尾等10名的戶籍遷出至生教所,從〈戶籍登記申請書〉可知政治犯的戶籍是掛在所屬的監獄單位,例如蕭尾等人關押在軍人監獄時,所屬的戶籍為「共同生活事業戶」,共同事業戶戶長即是當時軍人監獄典獄長李正漢。
  另一方面,在土城的生產教育實驗所的女性受難者之中,有幾位帶著小孩一同服刑,而孩子們到了就學的學齡便就讀實驗所附近的清水國小,其中一位便是自嘲自己是「臺灣最小的政治犯」的導演洪維健(1950-2018)。
  洪維健的雙親皆為受難者,安徽人洪世鼎(1922-1997)與福建人朱瑜(1928-1996),夫妻二人都是于非(本名朱芳春)在臺灣省社會處主辦實用心理學補習班的學生,受于非邀集參加讀書會,介紹閱讀共匪理論,而遭牽連。
  洪維健出生後跟著母親在牢裡生活5年。任職於教育廳辦事員的朱瑜在民國39年(1950)年5月被捕,送軍法處偵訊,旋即被依《懲治叛亂條例》第5條「參加叛亂之組織」判處有期徒刑10年。民國39年(1950)年11月30日保外分娩,停止執行刑期,至2月15日回監,在臺北監獄服刑,後送往綠島的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1955年5月從新生訓導處轉送土城的臺灣生產教育實驗所,民國49年(1960)年才刑滿開釋。身為白色恐怖家屬後代,又是曾經歷經監獄生活的洪維健,1996年母親過世後,開始拍攝自傳紀錄片《暗夜哭聲》,2017年隨者更多檔案公開,他深入尋覓雙親政治案件的詳情,完成《暗夜哭聲》的新版《想我媽媽》,之後持續發揮所長,花費多年歲月拍攝多部白色恐怖紀錄影片,例如講述25位白恐受難者事蹟的《白色恐怖追思》、追查中國國民黨黨產的的《風雲黨產》以及獨裁政權統治者蔣家父子的《風雲行館》,不只是為受難者發聲,更是透過鏡頭留下他行走臺灣各處當地的人文地景與歷史記憶。
  民國80年(1991)年1月,仁愛教育實驗所在政府即將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之際,考量到該所須中止感訓,便將從1955年創設開始歷年經手的政治犯個案資料整理成清冊,再移交給其上級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的總辦公室業管中心永久保存,便於日後調閱。仁愛教育實驗所之原址改由臺北縣團管區司令部進駐,改制為新北市後備指揮部。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