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南沿海島嶼戰役

  

民國38年(1949)4月,長江江防被共軍突破,戰局急轉直下,東南沿海各省亦相繼失陷,國軍在退無可退之下,僅能轉進東南沿海島嶼,伺機等待反攻機會。然而,即使共軍渡海作戰經驗不足,仍希冀能在最短時間將國軍擊潰,遂貿然進行東南沿海島嶼戰役。儘管攻下平潭島、廈門、大榭島、金塘島、南澳島…等島嶼,但國軍仍奮力一戰,所幸先有金門古寧頭大捷,後有登步島大捷,造成共軍重大傷亡,使共軍不再輕易發動島嶼戰,除非有萬全準備,這亦讓國軍更有充裕時間部署海南與舟山兩大島嶼之兵力。惟當局考量若要反攻大陸,拯救大陸同胞,復興中華民國,必須要先確保臺灣復興基地。而要能確保臺灣復興基地,必須要集中一切兵力,遂決定自海南、舟山撤軍。

關閉大陸港口政策

  

  民國36年(1947)11月20日已擬定「蘇魯冀海岸分區關閉辦法」,僅規定開放連雲港、青島、威海衛、煙臺、龍口等港口。嗣因國軍剿共順利,至民國37年(1948)可控制的港口更多,但仍有些口岸因情勢尚未穩定而維持關閉狀況。民國38年(1949)4月底,長江天險被共軍突破後,戡亂局勢明顯不利國軍,5月底淞滬撤守後,6月26日,政府宣布實施關閉政策,海軍奉令執行關閉大陸沿海任務,以艦隊主力集結舟山群島,對蘇浙沿海及長江口嚴密監視,不時分遣艦艇巡弋沿海,以截捕中外籍資敵船隻,斷絕共軍海上交通。然隨著東南沿海港口的失陷,關閉區域至民國39年(1950)2月,已擴大有蘇浙沿海區(包括黃海區、東海區)、閩海區、粵海區。

大陸沿海水雷佈設

  

  為利用水雷確實關閉敵港起見,民國38年(1949)8月30日海軍總司令部擬訂「關閉匪區海港佈雷計畫草案」,佈雷計畫之方針係海軍為徹底關閉敵區海港,執行政府決策,除以艦隊嚴密監視敵港敵岸執行關閉任務外,並遵照政府指示,於敵區港口敷設水雷,以期確實遮斷共軍海上交通,使一切輪舶不能進出,從而斷絕共軍之海上貿易與補給,加速其崩潰,以便利爾後國軍之反攻。12月21日起,正式在敵區海岸港灣之領海內佈雷。

平潭島戰役

  

  平潭島位於臺灣海峽北端,東瀕臺灣之淡水,西隔海壇峽與福建福清相對。北有東引、馬祖,南趨烏坵、金門。扼守福清灣、興化灣門戶,控制臺灣海峽海上交通北端孔道,形勢極為衝要。共軍第十兵團葉飛所部,自民國38年(1949)8月下旬攻陷福州後,即積極備戰,企圖進佔平潭島,南窺金、廈列島。後獲悉國軍還在整編狀態中,認為有機可乘,隨即在9月11日發動攻勢。全島防務主要由第七十三軍第二三八師擔任,另有第五十一師駐防。經多日激戰,國軍潰敗,16日午後,平潭本島全部陷落於共軍之手。撤退至牛山島、東庠島之第七十三軍殘部,17日中午轉進馬祖,平潭島戰役結束。

廈門戰役

  

  民國38年(1949)9月下旬,共軍先後將澳頭、集美、漳州、石碼、嶼仔尾、嵩嶼攻佔後,即搜集船隻,從事渡海訓練,作攻擊廈門之準備。國軍第九十六軍撤往澎湖、金門外,劉汝明第八兵團(下轄第五十五軍、第六十八軍)則集結廈門,積極構築工事,加強防務。10月12日,共軍第二十八軍攻佔大小嶝後,揚言攻擊金門。10月15日共軍以第二十九軍與第三十一軍主力,分由澳頭、集美、嵩嶼,向廈門本島及鼓浪嶼攻擊。隨著戰事失利,16日6時後各部隊指揮官及其高級幕僚紛紛要求調集船隻以行緊急撤退,17日廈門失陷。

大榭島戰役

  

  民國38年(1949)5月下旬淞滬撤退後,舟山與臺灣為重要復興基地,舟山尤為臺灣之右臂,其戰略地位相當重要,這亦是淞滬撤退部分國軍轉進舟山的重要理由。共軍亦伺機奪取舟山群島,其戰略係先攻陷舟山之周邊島嶼。大榭島是舟山群島最靠近大陸的島嶼,只有0.32海里的間隔。距離舟山本島約4海里,是大陸通向舟山本島的門戶之一,這也使大榭島成為共軍首要目標。
  8月18日18時30分,在砲火猛烈轟擊下,共軍4個突擊營向大榭島進攻,渡海時即以船上火力壓制國軍火力,因此只用15分鐘就在大榭島南部搶灘登陸成功。在突破國軍的前沿陣地後,突擊部隊分三路向縱深穿插分割,迂迴包圍。至當日午夜,包圍了大榭島主峰七頂山(守軍團部在此)。經激烈戰鬥,8月19日拂曉,共軍攻戰七頂山,團長陣亡,守軍大被殲滅,大榭島失陷。

 

金塘島戰役

  

  金塘島位於舟山本島以西海面,是舟山群島的第三大島,與浙江鎮海相距2.6海哩。該島是舟山西側的屏障,扼控鎮海金塘水道的要衝。共軍在攻下大榭島後,金塘島成為其下一個目標,一旦攻陷,舟山島西側門戶大開,對舟山島將造成威脅。因此,共軍於民國38年(1949)10月3日17時30分趁雨隙發動攻擊。位於穿山半島北岸、黃蟒和大榭島的49門大口徑火砲首先進行1小時的火力襲擊。然後共軍乘坐300多條船分別由三山及太平橋等地起渡,向金塘島南部海岸線登陸,22時佔領灘頭陣地。經過不到3天的激戰,駐防於金塘島第一零二師潰敗,至6日11時撤出官兵1千5百餘,金塘島失陷。

金門古寧頭戰役

  

  民國38年(1949)10月17日廈門失陷,金門防務日益加重,並得知共軍企圖於27日以前結束金門戰事,因此加強鞏固金門防務。10月25日淩晨,共軍萬餘人渡海攻擊,因錯估潮流被飄到瓊林與古寧頭之間的海岸登陸,國軍立即反擊。島嶼戰鬥無路可退,雙方竭力拼搏,戰鬥異常激烈。國軍指揮得當,經一夜戰鬥逐漸掌握戰場優勢,至上午突破共軍陣地,殘餘共軍退據古寧頭一帶。當日夜晚,共軍冒險登陸增援少量部隊,想保留住灘頭堡。26日下午,國軍全力圍攻共軍,在戰車與步兵的協同作戰下,佔領古寧頭。27日,國軍掃蕩戰場,俘虜躲藏的共軍近千人,戰役至此完全結束。依據當時國軍的統計,國軍負傷1,982人、陣亡1,267人;俘虜共軍7,059人、擊斃超過6千人。此役與11月6日舟山群島之登步島大捷,是國軍自民國38年(1949)下半年以來少有的勝利,具有鼓舞人心之作用。

登步島戰役

  

  民國38年(1949)11月登步島戰役前夕,舟山本島以南,幾僅存登步島為唯一屏障。定海、沈家門對外之航運,均以花蓮洋為進出口,而登步島則為該進出口之屏障。共軍認為若奪下登步島,將可阻斷國軍的重要運補路線,亦可阻斷國軍撤退。11月3日夜,共軍乘天雨在熾盛砲火掩護下,於21時許在登步島南端賴家、王家岙之線強行登陸,登步島戰役於焉展開。共軍突破守軍第八十七軍第二二一師(欠一團)海岸附近陣地後,相繼侵佔島南沿海野猪塘山等一帶高地,並佔領島中要點流水岩、東制高點砲臺山等要地,第二二一師主力被逼退守大山亘張細港山之線。在第六十七軍的馳援下,經多日的反撲,終在6日7、8時左右全部繳械,此次來犯之共軍悉數就殲,而達成登步島之光榮勝利。登步島大捷不僅穩定舟山局面,且為國軍大陸失敗後,繼金門大捷後又一大勝利,對民心士氣及國際觀感影響頗大。

南澳島戰役

  

  南澳島位於閩粵交界雲澳灣中,扼韓江之出口,當潮、汕之門戶,隨時可以進趨閩之韶安、粵之黃崗與饒平。北東兩面可與東山島及臺、澎遙相呼應,截斷共軍南海之海上交通,實為一發展海上及閩粵邊區之良好游擊根據地。民國39年(1950)2月12日,共軍第一二一師一部糾合劉永生部,復乘汽船8艘、木船50餘隻,進佔南澳西北5公里之鳳嶼,自是南澳門戶洞開。2月23日9時許,共軍復糾集萬餘人,配有砲兵1部,由叛艦光國號掩護,分乘汽船10餘艘、帆船百餘隻,強行登陸,竄據甕嶼、案嶼、蕪萊,並開始向南澳島我陣地砲擊。黃昏後,共軍在其優勢砲火掩護下,由拓林島、海山島分東西兩股,分乘汽船6艘、機帆船26艘、木船百餘隻,開始向南澳本島竄犯。守軍在寡不敵眾下,相持至24日晨,彈盡援絕,南澳島終失陷。

海南撤退

  

  民國39年(1950)3月起,共軍不斷以機帆船隻載運部隊,陸續偷渡海南島各地,從事進犯海南島的準備。海軍以第三艦隊主力及所屬砲艇控制瓊州海峽,擊毀共軍偷渡海峽的船隻,防衛海南島安全,並協同陸上友軍作戰,以阻止共軍進犯。4月16日共軍傾全力進犯海南島,17日登陸成功,戰事持續至22日,海口危急,瓊北戰局急轉直下,政府為保全國軍有生戰力,遂主動放棄海南島,轉進臺灣,以充實復興基地防衛力量。海南島撤運時間自民國39年(1950)4月22日起至5月2日止,歷時11天。

東山島戰役

  

  民國39年(1950)5月11日酉時,共軍第三十一軍第九十一師主力配合土共劉永生等2個團,由礁尾、陳岱、林頭等處向東山島砲擊約1個小時後,繼以7千餘共軍分由港口、灰窰、白厝、長山尾、岐下、宮前等處強行登陸,守軍加以抵抗,卒因共軍兵力為國軍兩倍,不敵。至亥時國軍在海軍潮安艦及二零三掃雷艇掩護下,分由東山、繪東等2個港口轉進金門。

舟山撤退

  

  民國39年(1950)5月,政府審度當時國際情勢及分析敵我之優劣條件,認為舟山軍民雖在防衛司令官石覺7、8個月以來的組訓之下,已完成總體性的完整戰備,對殲滅犯敵具有實力及信心。惟共軍空軍力量在蘇聯的支援下明顯提升,國軍之空軍優勢已不能確保,制空權不在,連帶制海權亦喪失,無法執行封鎖長江任務,使得舟山戰略價值不復存在,並造成敵我相對形勢上的不利。為集中兵力於臺灣以鞏固反共力量,遂有舟山撤退。

大擔戰役

  共軍自古寧頭戰役慘敗後,經多次集會研討始決定以「奇襲方式而奪取陣地據點,再求擴大以攻取金門,進而攻取臺灣,爭取全面勝利」為戰略。因此,民國39年(1950)7月26日共軍發動大擔島戰役,國軍沉著應戰,官兵戰鬥意志堅定,士氣旺盛,均以「敵存我死」、「誓不兩立」的心理,勇往直前。再加上胡璉司令官的「人人納入組織」、「個個都能戰鬥」之要求下,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即將來犯之共軍擊潰。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