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設立加工出口區

  

  民國40年代,臺灣工業發展以民生必需品為主,政策為「進口替代」。民國50年代,為因應國內市場飽和,及解決因人口快速增加所帶來的就業需要,政府改採「出口擴張」策略,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並積極拓展外銷。民國55年(1966)9月,設立兼具自由貿易區與工業區功能的高雄加工出口區,即獲得國內外業者的熱烈回應,僅二年即達飽和。民國58年(1969)繼續籌建楠梓(高雄)與潭子(臺中)出口區。

  加工出口區促進臺灣工業發展由「進口替代」轉型為「出口擴張」,並有效吸收農村剩餘勞動人口,穩定就業率。至民國50年代,勞力密集的工業產品逐漸居於臺灣經濟的重心。此過程標誌著我國的經濟型態已由傳統農業轉換為工業生產。爾後於民國69年(1980)成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其架構概念即與此時期的加工出口區相同,意味著臺灣工業發展更上層樓,由勞力密集輕工業移轉為高科技與高資本密集工業。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