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蚌會戰

  

「徐蚌會戰」為國共戰爭三大戰役之一,戰場範圍甚廣,北起山東臨城、南迄淮河、東起連雲港、西至河南商邱,涵蓋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四省。會戰時間從民國37年(1948)11月6日至民國38年(1949)1月10日,歷時66天。

徐蚌會戰的主要戰役雖不在徐州,卻是圍繞著以徐州為核心的區域。徐州舊稱彭城,江蘇省北重鎮,地處中原南北要衝,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近代以來的鐵公路發展,徐州位居隴海鐵路與津浦鐵路之交會,戰略地位更形重要。

民國37年(1948)9月24日,共軍攻陷濟南之後,徐州成為阻擋共軍進逼南京的要點。10月22日,共軍攻陷鄭州,原本濟南、鄭州、徐州三足鼎立之勢,僅剩徐州支撐。因此,國軍集中兵力於徐州一帶,將共軍阻擋在淮河以北,成為國軍扭轉戰局的重要目標。但事與願違,國軍戰敗,國共局勢可謂大逆轉,也種下國共戰爭失敗的命運。

碾莊戰役

  

  國軍在開戰之初,在徐州東邊沿隴海鐵路部署3個兵團,由東向西分別為:海州李延年第九綏靖區、新安鎮的黃百韜兵團、碾莊的李彌兵團,以坐鎮中路的黃百韜實力最強。民國37年(1948)11月5日,徐蚌會戰命令發出,第九綏靖區第四十四軍劃歸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兵團在新安鎮等待該軍會合,再向徐州移防。11月7日晨,第四十四軍抵達新安鎮,黃百韜立刻向徐州移防,當晚共軍即抵達新安鎮空城。黃百韜兵團10餘萬人,至新安鎮以東的運河,部隊與民眾爭相過橋,至8日仍未過完,卻已被共軍追上。
  徐州剿匪總司令劉峙命令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等兵團(第二兵團、第十三兵團、第十六兵團)回防徐州。由於李彌撤出碾莊一帶,使黃百韜在西撤徐州的過程中,無部隊可以接應,陷入孤立之勢。黃百韜根據國防部命令,先在碾莊整頓部隊,擊退追擊,再向西撤往徐州。駐守徐州東北,位於賈汪的第三綏靖區之第七十七軍、第五十九軍,約2萬多人,在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率領下倒戈,導致徐州東北門戶大開,使共軍能迅速截斷黃百韜退路。11月10日,共軍之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抵達徐州與碾莊之間,切斷黃百韜與徐州間聯繫。華東野戰軍再以5個縱隊圍攻碾莊,其餘在徐東地區阻援。
  11月11日,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下令邱清泉、李彌兵團東向救援黃百韜受阻。由於黃百韜在碾莊防禦工事完備,攻守雙方均傷亡慘重,共軍改變急襲的攻勢,以交通壕迫近的方式逐村攻陷,碾莊周邊的村落一一陷落。19日,共軍對碾莊發起總攻,20日碾莊被攻佔。22日,兵團殘部向外突圍,而黃百韜自戕殉國;李彌、邱清泉兵團解圍未成,退回徐州。碾莊戰役之慘烈,為徐蚌會戰各戰役之最。

徐東之役

  

  民國37年(1948)11月10日,黃百韜第七兵團被圍於碾莊之際,11日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下令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東向救援黃百韜兵團。由於共軍為阻斷國軍之馳援,因此在徐州與碾莊之間布有重署。邱清泉第二兵團原在徐州以西黃口附近,與共軍第八縱隊、第十縱隊以及兩廣縱隊戰鬥,旋以第七兵團被圍而奉命赴援,遂於11日移駐徐州附近,12日夜集結於十里溝上、柳集、小劉莊、大韓莊、趙南圩之線,徐東之役隨即於11月13日至22日展開。

徐州撤退至蕭永間地區作戰

  

  徐州交通中斷後,補給困難,雖然主力部隊在此,包括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孫元良第十六兵團,但長久亦難以支撐大局。民國37年(1948)11月25日,黃維兵團於雙堆集被圍之後,國軍已成徐州、蚌埠、雙堆集的分離狀態,戰局甚為不利。
  國軍為扭轉劣勢,決定放棄徐州,向西南轉進,以期解救黃維兵團後,再將兵力往南重新部署,以固守淮河防線,掩護首都南京。12月1日,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率李彌、邱清泉、孫元良等3個兵團撤出徐州,向徐州西南方的蕭縣、永城推進,期間亦遭遇共軍之襲擊,此為蕭永戰役。

宿縣外圍攻略戰

  

  民國37年(1948)11月16日,共軍攻取宿縣,宿縣為徐州南方津浦鐵路要點,徐州與蚌埠的交通被斷,與南京的聯繫也隨之中斷。國軍計畫以黃維、劉汝明與李延年等3個兵團(第十二兵團、第八兵團、第六兵團)繼續北上、徐州兩兵團南下,三路夾擊,以期打通宿縣。
  當年11月20日,第十二兵團主力渡河,21日奉命以主力保持於蒙宿公路之右,與李延年兵團併頭北進,攻擊宿縣。此日部署為第十八軍沿公路,第十軍在左、第十四軍在右,第八十五軍(附第十八軍之第四十九師)由阜陽急行續進。前進中均係零星戰鬥,僅第十軍左翼之第十八師遭共軍側擊於齊山,激戰終日,迄暮,攻佔之。22日,第十八軍於臚溝集逐次擊破共軍之抵抗,猛攻南平集至夜,第十四軍及第十軍無大戰鬥,23日,第十八軍以第一一八師續攻南平,以第十一師沿南平東側渡澮河迂擊之,遂克南平。第十四軍抵達澮河南岸,無大戰鬥,第十軍之第七十五師於拂曉沿南平西側渡澮河後,整日猛攻朱家口,迄暮始攻克,惟共軍持續抵抗。

雙堆集之役

  

  民國37年(1948)11月16日,共軍攻取宿縣,宿縣為徐州南方津浦鐵路要點,徐州與蚌埠的交通被斷,與南京的聯繫也隨之中斷。國軍計畫以黃維、劉汝明與李延年等3個兵團(第十二兵團、第八兵團、第六兵團)繼續北上、徐州兩兵團南下,三路夾擊,以期打通宿縣。由於華野圍攻黃百韜兵團,損失超乎預期,要在徐東打李彌、邱清泉兵團並不容易;中野實力較弱,要專打南線也力有未逮。因此轉換策略,由華野協同中野,將攻擊目標轉到南線。其中,黃維兵團遠道救援,且推進較快,成為共軍此一階段的目標,由中野攻黃維兵團,華野阻擊南北兩路援軍。
  黃維兵團自河南確山出發後,至渦河遇共軍阻擊,再至澮河南岸的南坪集,又遇共軍阻擊。11月25日,黃維兵團改變直攻宿縣的計畫,轉向東南方的固鎮,想要與李延年兵團會合,以免落入共軍包圍,預計抵達固鎮後,再合力往北打通宿縣。但是,共軍偵知國軍動向後,渡過澮河逼近黃維兵團,將黃維包圍在雙堆集一帶。黃維計畫在共軍包圍未緊之際向東南突圍,準備以4個師突圍,由第八十五軍第一一零師打頭陣,但該師師長廖運周卻於11月27日率部投共,導致失去突圍先機。兵團突圍未成,只好於雙堆集一帶構工防禦。共軍於12月9日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黃維兵團的村落據點逐一陷落;至15日已無法再守,兵團殘部只好勉強突圍,結果黃維被俘,雙堆集戰役結束。

陳官莊戰役

  

  陳官莊是徐蚌會戰第三階段主戰場,陳官莊位於河南省永城縣最東部,與安徽蕭縣相接,是永城出入江蘇及安徽的必經之路。民國37年(1948)11月25日,黃維兵團於雙堆集被圍之後,國軍為扭轉劣勢,決定放棄徐州,向西南轉進,以期解救黃維兵團後,再將兵力往南重新部署,以固守淮河防線,掩護首都南京。12月1日,由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等3個兵團、26個師,計26萬人的兵力從徐州撤退,共軍以村落抵抗,國軍傷亡甚大。至12月5日,傷亡大卻未能推進,各兵團僅能保有原有陣地,共軍包圍之勢已成。12月6日孫元良兵團突圍失敗,被共軍擊潰,孫元良僅以身免;邱清泉與李彌兵團,則未能突圍,重新調整部署,司令部移往陳官莊,以李彌兵團守東、北兩面,邱清泉兵團守西、南兩面,形成一直徑約9公里的環形陣地。12月15日黃維兵團已被殲滅,共軍更能集中兵力進攻。惟年底遇大雪,共軍攻勢雖緩,但也造成國軍幾乎彈盡糧絕的地步,即使有斷斷續續的空中運補。民國38年(1949)1月6日起,共軍集中砲火摧毀國軍陣地,縮小包圍圈。至1月9日,國軍陣地處處被破,部隊已無法掌握,只能各自尋求突圍。1月10日凌晨戰鬥結束,全軍覆滅,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自殺,僅李彌等少數官兵突圍成功。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