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抗戰勝利後的國共會談

  抗戰勝利後的國共會談

民國34年(1945)8月23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不久,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邀請毛澤東至重慶會商戰後政局,雙方代表協商後於10月10日發表「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稱為「重慶會談」。國民政府承認中共與共軍的地位,中共亦願意接受國民政府的領導,將共軍統編為國軍。雙方都願意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將初步的共識具體化,並解決未有共識的問題。雖然國民政府與中共在政治層面接觸會商,仍於華北發生局部的軍事衝突,而東北問題更為雙方關注。民國34年(1945)12月,美國派遣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Jr)來華調停,與政府、中共達成共識,由三方派代表成立「軍事三人小組」(簡稱「三人小組」),作為軍事衝突時的調處管道,並在北平設立「軍事調處執行部」(簡稱「軍調部」)。

民國35年(1946)1月10日,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國民政府亦於當天發布停戰命令。1月31日,政治協商會議閉幕,對政府組織問題、和平建國綱領、軍事問題、修改憲法草案、國民大會等問題達成協議。然而,協議未能落實,蘇軍退出後的東北衝突持續。6月6日,國民政府再度發布停戰,未見成效。民國35年(1946)下半年,國共軍事衝突擴大,政治談判僅是聊備一格。11月,制憲國民大會召開,中共拒不參與,退出國民政府體制的政治參與。

民國36年(1947)7月,國民政府為因應共軍的攻勢,下令動員戡亂。戰爭持續至民國37年(1948)9月,東北與華北接連爆發遼瀋會戰、徐蚌會戰、平津會戰等三大會戰,國軍戰況急轉直下。民國38年(1949)1月,會戰結束,共軍渡江之勢已成,蔣中正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4月,國共於北平和談,然談判的基礎已失,和談未成共軍渡江。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