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紅十字會的由來,是在1904年首先由上海仕紳聯合當時在滬的外國官商成立,名為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以救助在東北日俄戰爭戰場上的難民為使命,也因而揭開了我國紅十字會運動的序幕。中華民國肇建後,為合時宜,改名為「中國紅十字會」,並獲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承認。直到1933年再改名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並隨政府播遷來臺至今。
隨著年代的推移,中國紅十字會在各階段所進行之工作比重也有所不同。在民國時期,紅十字會歷經日俄戰爭、東征、北伐、對日抗戰等烽火歲月,身經大小戰役無數;對於傷病救護、難民濟助、協助推廣衛生教育,發揮了極大的功能。1949年隨政府遷臺後,即恢復教育、訓練等平時業務。直到1987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為了保持臺海兩岸不直接接觸原則,紅十字會遂以民間團體的名義,接手階段性與專業性的工作;例如臺胞探親服務、尋人通信服務、代發臺籍原日本兵弔慰金、見證遣返大陸偷渡客與刑事犯、刑事嫌疑犯、協助智障者、災害救助等。不論工作內容、型態和角色,都有了明顯的轉型。不過,在涉入兩岸事務之後,也招致批評,特別是其「中國」之名,常使得政治立場強烈的民眾抱持攻訐之心,抨擊中國紅十字會將善款「轉到中國」,但紅十字會近年仍以公益為重,積極建構正面形象,在民間善心人士的心中仍占有重要的份量。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