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反共義士

  民國39年(1950)韓戰爆發,中共投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至韓戰結束後,有2萬2千多人成為戰俘,其中1萬4千多人選擇來到臺灣,臺灣稱這批人為反共義士,從此反共義士一詞被大量使用,成為反共政策下的一環。民國43年(1954)1月23日,第一批反共義士抵臺,因而訂為「123自由日」。第一批來臺反共義士,安置在桃園虎頭山的生產輔導所,其後再遷置於今新北市三峽區白雞山區的忠義山莊。 反共義士是兩岸對峙時期臺灣宣傳大陸民眾生活困苦、中共暴政統治極佳樣板,對於駕船或駕機投誠的反共義士,政府提供豐厚的獎金,甚至安置就業或就學。民國80年(1991)臺灣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反共義士成為歷史名詞。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