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抗戰前的剿共

  抗戰前的剿共

民國10年(1921)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正式成立,以陳獨秀為書記。次年7月,中共舉行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有關國民黨聯合戰線的決議」案,決定與中國國民黨合作。民國12年(1923)年1月26日,國民黨總理孫中山與俄國代表越飛共同發表「孫越宣言」,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分加入國民黨,是為「容共」。

民國14年(1925)3月12日孫中山去世。同年11月23日,林森等國民黨內右派要員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召開國民黨第一屆四中全會,反對國民黨的「聯俄容共」政策,主張取消黨內中共黨員的黨籍,稱為「西山會議」。儘管次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彈劾西山會議派,但已可見國共決裂的端倪。

民國15年(1926)7月,廣州國民政府開始北伐。次年2月,國民黨內中共黨員和左傾人士在武漢成立國民政府,以汪精衛為主席;4月,蔣中正則在上海發動清黨,清除國民黨內的中共黨員,並於18日與胡漢民等人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宣布通緝中共黨員,是為「寧漢分裂」。

民國16年(1927)7月,武漢國民政府認為中共黨員有意奪取政權,決定取締中共機關,是為「武漢分共」,中共黨員乃轉到國民黨外發展。8月1日,中共發動「南昌暴動」,建立第一支軍隊,其後又在各地發動暴動,但皆失敗。之後,中共改變發展方針,至交通不便的山區建立地方性的蘇維埃政權。

民國17年(1928)北伐成功後,國民政府決定成立湘贛兩省剿匪總指揮部,以武力清剿井崗山中共勢力。然戰事因新桂系在武漢發動叛變及中原大戰爆發而未竟全功。民國19年(1930)11月中原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決定全面剿共。

江西省為剿共戰爭的重心,自民國19年(1930)12月第一次剿共開始,到民國23年(1934)10月為止,總計發動過五次剿共。在江西五次剿共外,以大別山區為中心的豫鄂皖邊區,以及相贛鄂三省與川粵閩鄰接區域,亦是剿共的重點區域。

五次剿共及各地清剿,削弱共軍實力,中央蘇區及各地共軍突圍,展開中共所稱的「兩萬五千里長征」。突圍而出的共軍兵分多路,分別行經湘、黔、滇、川、康、甘、青、豫、晉等省,最後在陜北會師,建立根據地,國民政府亦集結多路軍隊於晉陜甘川區域,準備一舉滅共。不料在民國25年(1936)12月12日爆發西安事變,抗戰前的剿共嘎然中止。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