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交通工具與運輸業變革

  

        作為島嶼的臺灣,如何聯繫內部與對外運輸,與經濟體系能否順利運作具有密切關連。戰後臺灣除了運輸事業的整備外,伴隨工業化的開展,企業部門亦開始生產各種交通工具。
        稍詳言之,日治時期臺灣從自行車到鐵路車輛均仰賴從日本或其他國家進口。1950年代政府在進口替代政策下開始生產自行車,當時主要是滿足國內市場的生產;但在島內市場有限下,1970年代初期自行車產業竭力提升品質,才走向大量向海外銷售的出口擴張階段。至於汽車和鐵路車輛的製造,屬於技術層次較高的組裝性產業,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是在鋼鐵和機械等基礎工業成熟下才發展這類工業,但臺灣則是先成立汽車和鐵路工廠後,才陸續發展周邊產業,呈現後進國經濟的特質。
        就運輸發展方面,早期聯繫臺灣島內各地的客貨運除了規模較小的地方客運公司外,主要由政府部門的臺灣鐵路管理局和臺灣省公路局營運。其次,對於負責進出口物流運輸的海運,早期以政府從中國大陸撤退來臺的輪船招商局規模最大,但爾後有如長榮海運等民間海運公司的規模持續成長。
        綜觀臺灣的交通工具生產與運輸載具,是在先成立運輸部門後先仰賴從國外進口交通工具,爾後才逐漸在政府的政策下嘗試在臺灣生產。但除了自行車事業以外,如汽車、鐵路、造船等部門均面臨本地市場規模狹小,無法創造規模經濟走向出口的問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