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戰後初期的社會發展

  光復初期的臺灣,面臨戰爭的破壞,各項建設百廢待舉,如何恢復社會生產力,成為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標。惟當時環境衛生惡劣,民眾常遭傳染病肆虐的威脅,因此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日本官方醫院並成立省立醫院,為了照顧民眾健康亦設法增加醫療資源以為救護。各地設有衛生院,並增設縣市醫院,區鄉鎮設衛生所、村里設衛生室,以加強公共衛生事業,強化各項防疫工作。值此之際,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亦關注社會救濟事業,設有固定式的醫療院所進行社會收容與教養工作,並開展類如冬令救濟的社會救濟事業,使民眾生活免於恐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彰顯教育實為國家百年大業,不但肩負培育國家優秀人才的任務,更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光復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推展6年國民義務教育,並順此增設師範學校,培育中小學師資,以落實學校教育。另一方面,針對日據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進行接收改制與管理,繼續推展高等教育事業。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