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助產士的興衰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從1902年起在臺實施助產教育,讓女性有機會得到正式教育訓練,學習生產相關的科學知識與專業技術。這些合格助產士提著產包走入大街小巷、或是走入鄉間,到處幫女人平安生下孩子。戰後政治情勢緊繃,百姓貧苦,助產士成了臺灣女性的專業工作之一,她們可以到府接生,也可以自己開設助產所,或是在醫院裡執業,受人敬重又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收入,是早期職業婦女的代表。

      戰後初期,醫師接生率不到百分之十,直到1962年醫師接生率才達到百分之十四。不過在各種醫療衛生政策的影響下,助產士的工作權不斷被限縮。1972年,醫師接生率終於超過助產士,1983年時衛生署公告:「助產人員在醫院必須要在醫師的指導之下才能擔任接生工作。」直接違反了《助產人員法》。1992年,各公立醫院原訂的助產師編制遭到取消,助產士日漸式微,但仍有合格助產士可為民眾接生。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