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飲料和食品的加工製造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為了重振臺灣經濟,自民國42年起推動六期「四年經濟建設計畫」,重要政策之一為「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
        在此背景下,臺灣一方面延續戰前的罐頭工業,發展鳳梨、洋菇、蘆筍罐頭產業,賺取外匯。另一方面,在物資匱乏的情況下,尋求各種高效率的糧食生產方式,以供應國內需求,如推廣飼養各種牲畜作為副業,以增加糧食來源、生產副產品、販賣牲畜以增加農民收入。
        戰後初期豬瘟、牛瘟的盛行,曾使臺灣農民蒙受重大損失,因此,設立由官方、民間設立畜產試驗所,進行育種、疾病防治、疫苗研發、繁殖等工作,輔導農民提升養殖技術。
        另外,在美援的貸款、物資提供與技術協助下,臺灣農業與食品業也接受到相當深遠的影響,如飲料業本土業者購置自動化產線、國外飲料的引進與競爭,為了運用美國小麥,而逐漸發展麵食文化與產業。隨著這些產業逐漸發展成型,也逐漸改變臺灣現代飲食的樣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