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動貿易

  

  在「反攻大陸」的政治目標下,經濟發展終究是達成目標的依據,甚受政府重視。臺灣係屬海島,對外貿易是傳統經濟型態之一,成為政府施政的重要方向。同時,政府期待有效率運用美援,透過計劃經濟的概念擘劃臺灣未來發展,因而將原本的美援會,及經濟部、交通部等相關單位合組為「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經合會),成為臺灣籌劃四年經濟建設計畫、便利部會協調與合作、尋求國際合作與投資機會等事務的統籌機構。

  另一方面,對外貿易需要對象,在美、蘇兩大陣營對立的冷戰局勢中,中華民國經營的貿易對象,自然是民主陣營國家,例如東北亞的日本、南韓,東南亞的南越、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另,中華民國與西亞的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亦有交誼,成為貿易夥伴。此時期臺灣主要出口對象是日本,尤其是糖、米、水果(香蕉)等農產品,為臺灣賺取自日本外匯來源,也體現政府為重振臺灣經濟的努力成果。對日貿易迄今,仍為臺灣經貿關係的重要一環。

  雖然為發展經濟而推動貿易,政府同時利用關稅保護、進口管制等措施,扶植國內產業成長,藉以推動經濟發展。此外,政府關注礦產資源對工業發展的影響,開始雲母、硫磺等工業用礦物的開採與應用。這些舉措,也成為臺灣日後產業轉型的基礎。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