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畜牧事業

  

  臺灣在日本統治後期,受戰爭轟炸蹂躪、戰時管制等負面影響,除農作常遭戰火波及,畜牧業產值也逐年衰退。以養牛業及養豬業為例,民國34年(1945)的產量與戰爭初始的民國26年(1937)相比,分別下降了五成及六成,可見衰退的幅度。

  後來政府引入育種和防疫技術,加上一系列的土地改革使農民收入提高,有額外的資金購買牲畜。此外,民間的消費結構逐漸改變,讓畜牧業的產值有復甦跡象。此時有一些基礎的法令,對畜牧場地、防疫事項等部分加以規範。民國60年代(1970s)以後,畜牧業年平均增長率超過7%,其中又以養豬業的產值最高。專業及企業化的發展,讓生豬存欄數不斷增加,養豬的規模亦不斷擴大。在農產品產值中,毛豬產值一直僅次於稻米,可見其規模。甚至到了民國75年(1986)以後,毛豬產值已超越稻米,躍居農畜產品單項產值的第一位。畜牧事業在臺灣農業中的意義,可見一斑。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