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檢索

▍關鍵詞

關鍵詞筆數係以全站檔案為範圍

瀏覽方式 縮圖 / 文字 /

查詢關鍵詞日治臺灣TAIWAN (FORMOSA)台南州 吳鳳廟 億載金城 鹽田共計40筆。

鹽,是「百味之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調味品,更是開門七件事之一。鹽的發展歷史久遠且獨特,它是人體一日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用途與功能千變萬用。從鹽田到舌尖、

說明:臺灣鹽業的發展與變遷

陽光、海水、風、鹽田與人,是臺灣鹽業發展最美的風景。鹽稅曾是臺灣重要的稅收來源,戰後政府接收日人在臺鹽業土地與資產,頒布「鹽政條例」,鹽從產製、運輸、儲藏到銷售

說明:鹽味人生—那些曬鹽與鹽工的故事

臺灣曬鹽的歷史從荷治開始,經明鄭陳永華教民曬鹽,到2002年5月七股鹽場完全停曬,天日曬鹽歷經338年。從明鄭的瀨口、打狗、洲仔尾三大鹽埕,到清代先後出現的洲南

說明:鹽田地景—臺灣曬了338年的鹽

臺灣的乾季不明顯、多雨、多颱風,諸多氣候條件成為鹽業發展的先天限制,因此各鹽場須備蓋草,密切注意颱風警報,以減少鹽損。臺灣較適合曬鹽的地區在朴子溪以南天然潟湖與

說明:看天吃飯—與天搶鹽的心情

鹽田是鹽工日常生活重心,天未亮騎腳踏車或步行至鹽田,開啟一日的鹽田生活。開啟水門,引入海水至大蒸發池,腳踩水車汲鹵至小蒸發池,再到結晶池,最後推鹵收鹽,耙鹽成壟

說明:鹽工群像—鹽分地帶的生活日常

2002年臺灣傳統天日曬鹽正式走入歷史後,臺鹽公司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日治時期房舍列冊,並簽具登錄歷史建築同意書,再由臺南縣政府接管,進行鹽業歷史建築調查,作

說明:鹽續利用—喚回臺灣曬鹽記憶

鹽田地景是臺灣鹽業發展的歷史縮影,更是臺灣鹽民世代守護、默默耕耘的「有形文化資產」。從歷代臺灣鹽場位置變遷圖,各鹽場區位平面圖及照片,較能全面瞭解臺灣鹽業發展過

說明:鹽來如此—從與天搶鹽說起

鹽究竟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從海水轉化成為每餐不可或缺的調味料?曬鹽的過程,主要是將海水引入鹽田大蒸發池,再到小蒸發池,利用太陽光的熱能將海水蒸發、濃縮,最後在結晶

說明:曬鹽產製—曬鹽的箇中滋味

臺灣曬鹽歷經荷治、明鄭、清代、日治到戰後等不斷開發與技術改良,累積數代豐富經驗,成就臺灣西南沿海整齊劃一的棋盤式鹽田景緻。   &nb

說明:曬鹽印記—從接收到國營獨占

臺灣鹽業的發展與變遷>鹽來如此—從與天搶鹽說起>鹽田地景—臺灣曬了338年的鹽>1

檔案資源編號:11.1.1.1-1

檔號:0043/0165-38/1

檔案主題:臺灣鹽業的發展與變遷>鹽來如此—從與天搶鹽說起>鹽田地景—臺灣曬了338年的鹽>1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