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檢索

瀏覽方式 縮圖 / 文字 /

查詢關鍵詞1960 農復會照片共計104筆。

      臺灣衛生醫療體系的建置與發展 臺灣現代衛生醫療體系的建置與發展,可溯自清末西洋傳教士來臺

說明:臺灣衛生醫療體系的建置與發展

在二十世紀中期以前,人類被各種傳染病所苦,但隨著公共衛生的改進、抗生素的發明和疫苗技術的進步,各種歷史上的傳染病已逐漸被控制,甚至消滅。然而新的挑戰卻不斷迎面而

說明:RCA事件

戰後臺灣因嬰兒潮、醫療進步、死亡率降低等因素,使臺灣人口迅速增加,達到約750萬。為減緩國內人口膨脹,1954年,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支持下,加上舒子寬女士

說明:家庭計畫

1945年,臺灣政權轉易,一開始政治、經濟皆不穩定,公共衛生之管制一度倒退,鼠疫、霍亂和天花接連爆發,整體疫情至1950年代後才逐漸趨緩。疫苗的注射對於撲滅台灣

說明:傳染病防治

戰後臺灣的藥品市場幾乎都是進口藥,1953年工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尹仲容表示,若臺灣的製藥產量足夠供應,品質也達到標準,外來藥品就應該禁止進口,但當時省衛生處對於扶

說明:藥品生產與銷售

臺灣早期的環境污染大部分是有關衛生問題,如汙水、髒亂、垃圾處理等。在1960年代,則開始出現空氣污染的討論,當時會利用生煤來做為燃料,但是燃燒生煤會產生非常多的

說明:環境汙染

傳染病的防治 臺灣作為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島嶼,早期始終無法擺脫水土不服和瘴癘逼人的負面印象。自鄭氏入臺以來,瘴癘問題始終是臺灣人煙稀少的原因之一,對於來臺的官兵來

說明:傳染病的防治

戰後臺灣的醫學教育發展,主要有兩支流,一支以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為主,另一支以遷臺後的國防醫學院為主,共同促進臺灣公衛與醫療教育體系的發展。

說明:醫護教育與衛生教育

二十世紀初期,公共衛生工作關注的焦點在於撲滅傳染病,對於相對慢性且不立即致命的寄生蟲疾病,關注度並不高。戰後臺灣衛生條件差,人們普遍貧窮,即使知道罹患蛔蟲病,也

說明:蛔蟲

公共衛生是一門預防疾病、延長壽命、增進健康與效率的科學與知識,經由組織社區力量,從事環境衛生、傳染病管制、個人衛生 教育、組織醫護事項,以利早期診斷與治療,保障

說明:公共衛生的建設

 

<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