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檢索

瀏覽方式 縮圖 / 文字 /

查詢關鍵詞1960 農復會照片共計298筆。

  為因應美援縮減後的國際收支壓力,民國49年(1960)政府公布施行「獎勵投資條例」。民國54年(1965)6月,再公布「加工出口區設置管理條例」。政府對進駐

說明:加工出口區業務延攬

臺灣經濟發展的經驗堪稱成功典範,被外界譽為經濟奇蹟,與香港、新加坡與南韓並稱亞洲四小龍。   民國40年(1951),臺灣國民生產毛額(以下簡稱GNP)以人均

說明:臺灣農工業發展與轉型

  1960年代末期,臺灣的輕工業已有穩固人力、技術、資金、市場基礎,可望進一步推動重化工業。然而,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

說明: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

臺灣農業發展在面對國內經濟成長、人民生活水準提高、農產市場向國外更多元開放的環境下面臨過許多挑戰,但也展現了強大的活力。休閒農業原是臺灣農民因應國內外新形勢挑戰

說明:發展休閒農業

民國54年(1965),美國正式停止對我國的援助貸款。為因應新局勢,政府早在民國49年(1960)提出「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主要目的在於美援結束後,臺灣經濟能

說明: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

1960年代後期,臺灣的出口擴張政策,已獲致相當的成果。當時,許多小工廠接下外國訂單,卻又人手不足。為了加速經濟的發展,並繼續擴大外銷,民國61年(1972)臺

說明:「客廳即工廠」:鼓勵家庭代工

民國54至64年間(1965至1975),美國直接投入越南戰爭,臺灣成為美軍的補給基地。處此情勢,美國向臺灣訂購大量物資,臺灣對越南共和國(南越)出口貿易激增,

說明:爭取越戰物資在臺採購

民國49年(1960)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民國62年(1973),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國,陸續採行暫禁石油出

說明:第一次石油危機的衝擊

  民國50年(1961)至61年(1972)期間。由於臺灣市場規模小,使得以內銷為主的產業自民國47年(1958)起面臨生產過剩問題。於此前後,美國等先進工業

說明:第二次出口擴張

戰後臺灣民生產業的發展,伴隨經濟的高度成長,使得每個階段的生產品目有所不同。日治時期臺灣隸屬於日本經濟圈,在比較利益的前提下,諸多商品仰賴從日本國內移入。戰後,

說明:臺灣民生產業的發展與變遷

 

<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