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年代起,政府有鑑於歐、美、日等工業化國家製造業紛紛尋求外移,乃掌握時機,陸續採行各種措施,促進我國工業之發展。經濟部長李國鼎即提出加工出口的構想,並於民
說明:設立加工出口區
|
|
在二十世紀中期以前,人類被各種傳染病所苦,但隨著公共衛生的改進、抗生素的發明和疫苗技術的進步,各種歷史上的傳染病已逐漸被控制,甚至消滅。然而新的挑戰卻不斷迎面而
說明:RCA事件
|
|
戰後臺灣因嬰兒潮、醫療進步、死亡率降低等因素,使臺灣人口迅速增加,達到約750萬。為減緩國內人口膨脹,1954年,在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支持下,加上舒子寬女士
說明:家庭計畫
|
|
1945年,臺灣政權轉易,一開始政治、經濟皆不穩定,公共衛生之管制一度倒退,鼠疫、霍亂和天花接連爆發,整體疫情至1950年代後才逐漸趨緩。疫苗的注射對於撲滅台灣
說明:傳染病防治
|
|
戰後臺灣的藥品市場幾乎都是進口藥,1953年工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尹仲容表示,若臺灣的製藥產量足夠供應,品質也達到標準,外來藥品就應該禁止進口,但當時省衛生處對於扶
說明:藥品生產與銷售
|
|
臺灣早期的環境污染大部分是有關衛生問題,如汙水、髒亂、垃圾處理等。在1960年代,則開始出現空氣污染的討論,當時會利用生煤來做為燃料,但是燃燒生煤會產生非常多的
說明:環境汙染
|
|
戰後在籌建環島鐵路的構想下,臺灣省政府針對北迴線進行數次探勘、研究與規劃,直到1960年代後期開始積極籌建北迴鐵路,並委請日本鐵路技術服務社評估北迴線,提出「在
說明:北迴線動工 始於資源開發
|
|
1950年代在美援和政策推動下,臺灣經濟進入高度成長。在政府的當時計劃中,逐漸朝向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增加出口的事業,其中民國56年(1967)第一輕油裂解工廠的
說明:出口導向工業化時期的民生產業(民國55-62年)
|
|
早期臺灣驅動經濟成長的動力以民間中小企業為主。但企業主受限於資金能力以及行庫放款的保守,需仰賴地下金融進行周轉。此外,也因為設備或人員欠缺,無法提升品質。196
說明:中小型企業的輔導政策
|
|
1960年代臺灣經濟穩定後,政府始將改善市容與國民居住環境納入經濟建設計畫。並於民國54年(1965)向聯合國申請特別基金,在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下成立
說明:都市建設與興建國民住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