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詞歐代表明憲等一三九人提:雲林離島成為自由貿易區以促進未來兩岸直航(一般提案 93 號)共計20筆。
|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旅居大陸的臺籍人士日益增加,並陸續成立相關抗日革命組織。這些組織成員不多,且各行其事,並未形成橫向的聯合陣線,其主要訴求為反對日本統治,支持臺
說明:在華臺灣抗日團體有關臺灣訴求
|
|
隨著民國26年(1937)中日戰爭與30年(1941)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有愈來愈多的臺籍日本兵(按:此處廣義地包括軍屬、軍伕)遠赴外地參戰或勞役,戰爭結束各地臺
說明:臺籍日本兵返臺
|
|
民國28年(1939),規定適齡服兵役男子必須辦理「國民兵役證」,可視為我國實行身分證制度的雛形。民國35年(1946),國民政府修正公布後的「戶籍法」,明確提
說明:核發身分證
|
|
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係今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的前身,該校成立可追溯至明治45年(1912)7月5日臺灣總督府於該校現址設立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分設木工科、
說明: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
|
民國23年(1934)開始, 提倡新生活運動,係屬公民教育運動,以「禮義廉恥」為核心思想,並要求全國國民在食、衣、住、行四個方面澈底革除陋習,養成良好習慣。光復
說明:新生活運動
|
|
清光緒21年(1895)日本佔領臺灣後,兩岸同胞彼此關係日疏,尤其民國26年(1937)中日戰爭後,臺灣歸僑益受歧視,動輒得咎,人人自危,且無團體組織為其發聲。
說明:成立經過
|
|
明治29年(1896),日軍鑑於基隆地位重要,遂於基隆建立臺灣第一個要塞區,後於明治40年(1907)成立要塞司令部,管轄基隆、高雄及馬公3個要塞區。昭和12年
說明:軍事要塞接收
|
|
民國22年(1933)6月,國民政府制定公布「兵役法」以來,已明訂徵兵等兵役業務及管理機關。關於現役之徵集、國民兵之組訓、以及軍人權益事項,均由地方役政機關主辦
說明:役政訓練
|
|
依據民國23年(1934)施行的「合作社法」之規定,合作社係指立於平等原則,在互助組織的基礎上,透過共同經營的方法,謀求社員經濟利益與生活改善之法人團體,而其社
說明:合作事業
|
|
檔案資源編號:2.2.1.2-2 檔號:1893/0001/001/001/004
檔案主題:臺灣戰後初期的接收與治理>臺灣接收工作>接收規畫>臺灣調查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