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檢索

瀏覽方式 縮圖 / 文字 /

查詢關鍵詞徐代表炳豐等二十二人提:請在屏東設立專用機場(一般提案 199 號)共計266筆。

動員戡亂時期臺灣辦理公職人員選舉是根據政府頒布的行政命令,並未經過立法院立法以取得法源依據。為符合憲法精神並將選舉規範法制化,立法院遂於民國69年(1980)5

說明: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所謂海外異議人士是政府遷臺後,臺灣在戒嚴時期,旅居或逃往海外,並對權威政治有異議的海外人士,多主張民主、人權、台獨等,他們在海外從事政治宣傳或遊行示威等政治運動

說明:海外異議人士

臺灣經濟發展的經驗堪稱成功典範,被外界譽為經濟奇蹟,與香港、新加坡與南韓並稱亞洲四小龍。   民國40年(1951),臺灣國民生產毛額(以下簡稱GNP)以人均

說明:臺灣農工業發展與轉型

民國75年(1986)10月,政府宣布將於解除戒嚴令之時,為「確保國家安全,維護社會安定」,將制定以遵憲、反共與反獨為三大原則之「國家安全法」。民國76年(19

說明: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

臺灣在戒嚴時期,省縣市及直轄市等地區的地方自治並沒有來自立法院的「授權」,而是以「實施地方自治綱要」等行政法令來促進地方政治體制之發展。解嚴以後,地方自治的「法

說明:地方自治二法

為因應我國產業升級的需求,民國(以下同)69年(1980)行政院長孫運璿、政務委員李國鼎共同推動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以優惠條件鼓勵投資高科技產業。其後,70年代

說明:發展資訊工業

我國對進口商品向有嚴格管制,區分為禁止、限制、可進口三大類別。1980年代以後,政府逐漸放寬相關的管制。民國82年(1993)起,進口簽證的制度更採取「原則自由

說明:放寬進口管制

民國78年(1989),澳大利亞總理霍克(Robert Hawke)倡議組織「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

說明: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民國39年(1950)韓戰爆發,中共投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至韓戰結束後,有2萬2千多人成為戰俘,其中1萬4千多人選擇來到臺灣,臺灣稱這批人為反共義士,從此反共

說明:反共義士

民國61年(1972)12月,臺大哲學系副教授陳鼓應和講師王曉波,因保釣事件而在「民族主義座談會」與學生馮滬祥衝突。事後,陳鼓應和王曉波因「為匪宣傳」之罪名被警

說明:臺大哲學系事件

 

<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