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檢索

瀏覽方式 縮圖 / 文字 /

查詢關鍵詞中華航空公司於本年 2 月 2 日開闢越洋中美航線特邀請本報記者唐俊英搭乘首航班機飛美國舊金山訪問共計3330筆。

  由於政府與中共在政治與軍事上的衝突,和談難以落實,馬歇爾調處失敗,軍事調處執行部已無存在之必要,因此於民國36年(1947)2月結束。由於軍調部涉及三方,三

說明:軍事調處執行部之結束

  民國34年(1945)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軍主力部隊多位居西南,控制華北的共軍對於東北有地理上的優勢,急從山西、河北、山東等地進入東北。民國3

說明:停戰命令後之衝突-東北

  山東之共軍為陳毅所屬的山東野戰軍,共約15萬人。民國35年(1946)1月13日,第一次停戰命令生效後,共軍攻陷明水、龍山;6月6日,頒布第二次停戰命令後,

說明:停戰命令後之衝突-山東

  民國35年(1946)1月1日,設置鄭州綏靖公署,由劉峙擔任公署主任,以指揮戰區轄境之省縣行政機關,以行徵兵、徵糧等事宜。河南北部之共軍為太行軍區所屬部隊,

說明:停戰命令後之衝突-河南

  從民國34年(1945)8月日本投降,至民國36年(1947)7月政府宣布動員戡亂,這一年多的期間,國共之間一邊和談、一邊衝突。由於國軍的海軍戰力較強,共軍

說明:海軍綏靖作戰

  報刊與廣播為戰爭的宣傳利器,國共雙方都會運用,並監控對方的宣傳內容。由國防部對中共電臺廣播所做的監聽紀錄來看,廣播內容包括:國共戰況報導與戰果宣揚、中共政策

說明:中共的廣播宣傳

  民國35年(1946)1月13日,國民政府發布停戰命令之後,小規模的軍事衝突仍不斷發生。以國軍統計來看,至當年10月底為止,主要的衝突地點包括:山東、山西、

說明:國共軍事衝突統計

  戡亂初期,正值共軍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首先由共軍劉伯承所部於民國36年(1947)7月初,由冀豫邊區第三次南渡黃河,實施共軍之「三路大軍挺進中原

說明:魯西南地區作戰

  民國36年(1947)3月起,國軍對共軍在當時全國最大的佔領區山東,發動重點攻擊,且一直處於主動局面。當時國軍即已確定三大戰略目標:佔領政治根據地延安、佔領

說明:膠東作戰

  民國37年(1948)2月下旬,共軍囊括遼南之後,其主力第一、二、三、七、九等縱隊,分別由瀋陽東西方向迂迴北上,迅速展開對開原、四平之進犯。2月28日,開原

說明:四平街戰役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