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檢索

瀏覽方式 縮圖 / 文字 /

查詢關鍵詞國民大會共計98筆。

法草案的討論,以五五憲草為藍本,協議組織「憲草審議委員會」,確立憲草修改原則,以國民大會為全國選民行使四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確立五院分立機關權力結構;...

說明:政治協商會議之協議2

11日,第二、三度發佈停戰命令,軍事衝突仍持續,三人會議陷於停頓。11月15日,國民大會召開,中共拒絕參加。民國36年(1947)1月8日,馬歇爾返國,軍事調處...

說明:馬歇爾調處及軍事三人小組

,於下午 5點向民眾做了第一次廣播,同意組織處委會做為解決紛爭的協調單位。同日由國民大會代表、國民參政員、臺灣省參議員、臺北市參議員及各界代表等於臺北組成處委會...

說明: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給日本政府離間中英邦交的機會,中印關係顯得十分敏感。民國28年(1939),印度國民大會黨(以下簡稱國大黨)主席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 18...

說明:戴傳賢訪問印度

國民政府依孫中山先生遺教,由立法院完成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即「五五憲草」,隨即舉辦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並預定於隔年11月 12日召開國民大會,制頒憲法,但因抗戰爆發...

說明:國民大會籌備委員會

民國36年(1947)11月,選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依憲法規定國大代表任期至次屆開會之日止,當時因大陸地區淪陷的因素,...

說明:增額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國民大會選舉總統、副總統時期,於民國36年(1947)3月即頒訂有「總統、副總統...

說明: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

此階段也是臺海對抗激烈,反共抗俄宣傳達到高峰的時刻。由於動員戡亂的背景,立法院與國民大會難以表達臺灣民意,省與縣市議會成為臺灣自治與民意表現的重要場域。民國48...

說明:民國34年至87年臺灣議會與地方自治發展

一面為憲政實行做準備。民國25年(1936)通過《五五憲草》,預定於隔年舉行制憲國民大會。隨著對日戰爭爆發,制憲工作停頓,直到民國34年(1945)戰爭結束後,...

說明:制憲國民大會臺灣代表的選出

加,原有縣級行政架構難以符合人民對公共服務的需要。在民國83(1994)年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中,國大代表建議政府依相關法令將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

說明:國民大會建議升格臺北縣為直轄市

 

<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