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檢索

瀏覽方式 縮圖 / 文字 /

查詢關鍵詞中華航空公司於本年 2 月 2 日開闢越洋中美航線特邀請本報記者唐俊英搭乘首航班機飛美國舊金山訪問共計3330筆。

我國現代史之演進,雖有國際局勢的影響,但就內部觀之,核心因素實為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的合作與衝突。本主題將一一述說民國38年左右

說明:民國38年以前國共兩黨的合作與衝突

民國10年(1921)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正式成立,以陳獨秀為書記。次年7月,中共舉行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有關國民黨聯合戰線的決議」案,決定與中國國

說明:抗戰前的剿共

民國19年(1930)12月,國民政府在南昌設立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由第九路軍軍長魯滌平擔任行營主任,統轄第六路軍、第九路軍、第十九路軍等三路軍,共11個師

說明:第一次剿共

  民國19年(1930)10月,中原大戰已近尾聲,國民政府指派魯滌平指揮的第九路軍負責贛南地區剿共事宜,12月,在南昌設立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由魯滌平兼任

說明:剿共軍戰鬥編制

第一次剿共失利後,國民政府於民國20年(1931)3月改組南昌行營,由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兼任南昌行營主任,除第一次剿共的第六路軍、第九路軍、第十九路軍繼續參與剿共

說明:第二次剿共

民國34年(1945)8月10日日本決定無條件投降,政府隨即展開編組受降,執行接收工作,在此同時中共對其部隊連續發布7道命令,阻止國軍接收,實行武裝叛亂,與

說明:抗戰勝利後的國共戰爭

民國20年(1931),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強佔東北,中日關係緊張。蔣中正主張「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希望壓制中共勢力,以求國內團結一致對外。民國25年(19

說明:抗戰期間的國共合作與衝突

民國34年(1945)8月23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不久,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邀請毛澤東至重慶會商戰後政局,雙方代表協商後於10月10日發表「國民政府與中共代

說明:抗戰勝利後的國共會談

自民國12年(1923)國民黨開始實行「容共」政策,國民黨內的中共黨員即日益增加,引起部份國民黨員的疑慮。民國14年(1925)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內即有反共的

說明:容共政策之結束

第二次剿共結束後,民國20年(1931)6月,陸海空軍總司令蔣中正親臨南昌主持規劃圍剿計畫,以何應欽為剿匪前敵總司令,除第二次剿共的各路軍,另調第七軍與獨立第四

說明:第三次剿共

 

<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