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詞施西田等有關開放高速公路全線收費站及休息站之聯外道路出口處予車輛駛出提案(一般提案第 30 號),黃鏡峰等有關寬列經費補助捷運系統施工提案(一般提案第 63號),翁興旺等有關重視臺南機場擴建及增加班機夜間飛航提案(一般提案第 80 號)等共計1138筆。
|
戒嚴白色恐怖期間,民國68年(1979)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這天,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舉辦紀念大會,但事先未獲許可,加上該日高雄實施「春元
說明:美麗島事件
|
|
民國69年(1980),臺灣開始出現要求徹底解嚴的運動,其中以75年(1986)5月黨外人士所舉行的519綠色行動影響最大,並於隔年提出「百分之百解嚴」的訴求。
說明:解嚴
|
|
自清光緒21年(1895)《馬關條約》始,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即常受到中、日間政經局勢變動的影響。民國26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身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乃
說明:日本投降與遷臺初期的經濟問題
|
|
日本為使臺灣能自籌財源,達到殖民地自給自足的目的,開始實施專賣制度。當時專賣制度占臺灣歲入平均約17.5%,最高可達到3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
說明:公賣制度
|
|
光復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一方面忙於接收,另一方面又要針對臺灣現況擬妥工作計畫。民國35年(1946)6月29日向行政院提出第一次完整年度的工作計畫,7月19日
說明: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作計畫
|
|
民國32年(1943)12月4日,國民政府公布「國民義務勞動法」,規定年滿18歲至50歲之男子,依本法之規定,服義務勞動。義務勞動之事項包括:一、築路事項。二、
說明:國民義務勞動
|
|
抗戰期間,湖南長沙及其附近地區,自民國28年(1939)起至民國31年(1942)為止,共發生過三次戰役,合稱長沙會戰。
第一次戰役為民國28年(1939)9
說明:長沙會戰
|
|
自民國26年(1937)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在八年的抗戰期間,因國內戰事變化以及國際情勢驟變,使得抗戰局勢有所變動。
有關抗戰史的分期,各方說法並不一致
說明:國軍作戰階段
|
|
民國76年(1987),臺灣解除戒嚴後,劍拔弩張的兩岸關係稍得舒緩。政府基於倫理親情考量,宣布同年12月起,民眾除現役軍人及現任公職人員外,凡在大陸有血親、姻親
說明:開放探親
|
|
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約為民國62年(1973)至75年(1986)間,即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此時期各國興起貿易保護,臺灣的出口擴張遇到阻礙,國內的產業保護意
說明:二次進口替代
|